摘要:“以购代扶”架金桥 柳沟镇太平村农产品不愁销
近日,剑阁县柳沟镇太平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传来喜讯。派驻该村的广元监狱、团剑阁县委、剑阁县妇联联合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化“以购代扶”帮扶机制,有效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单位的稳定销售渠道,助力村民持续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据了解,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建立了“定价收购、同价销售”的常态化采购机制。该机制不仅方便了农户销售自家产的农副产品,也保障了帮扶单位职工能够定期获取新鲜、优质的食材,实现了供需双赢。帮扶单位重点选购当地群众的土鸡(鹅)蛋、蟠桃、葡萄等农产品,并在禽蛋销售淡季,主动以高于市场均价0.2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切实让利于民,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模式显著带动了村内主导产业的发展。村民胥习贵家今年收获的4000余斤蟠桃和葡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较往年提前销售一空。据统计,自今年7月以来,驻村工作队已协助销售蟠桃2200斤,葡萄3600斤,分别实现收入1.43万元和2.64万元。截至目前,“以购代扶”举措已累计帮助太平村村民实现增收近8.5万元。
太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表示,“以购代扶”模式既满足了后方单位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探索更多元、可持续的帮扶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赵春明 文/图)
鳳凰觀察 | “以购代扶”:小切口推动乡村大振兴
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一份高于市场的收购价,背后连接的是农户舒展的眉头和增收的喜悦。四川剑阁县柳沟镇太平村驻村工作队推行的“以购代扶”模式,看似是简单的买卖行为,实则蕴含着帮扶理念的深刻转变,是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益探索。
传统的帮扶方式多以“输血”为主,而“以购代扶”则着眼于提升“造血”功能。它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帮扶单位的日常需求与农户的生产成果直接挂钩,构建起一种可持续的互利关系。农户不再为“卖难”发愁,劳动成果有了稳定可靠的出路;帮扶单位职工则获得了绿色、优质的农副产品。这种“你产我销、你需我供”的良性循环,让帮扶从单向给予变成了双向奔赴,让农户在市场中找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尤为可贵的是,太平村的实践展现了精准施策的智慧。帮扶单位不仅常态化采购,更在销售淡季主动提价收购禽蛋,这细微之处体现的是真心实意的“让利于民”,传递的是鼓励生产的明确信号。同时,将蟠桃、葡萄等村内主导产业纳入采购范围,有力地支撑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群众依托特色种植实现持续增收的信心,为产业振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以购代扶”,“购”是形式,“扶”是本质。它扶的是农户对接市场的能力,扶的是他们依靠劳动致富的信心,扶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太平村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要这样接地气、有实效的举措。它启示我们,帮扶工作应更多地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展望未来,期待驻村工作队能持续完善这一模式,拓宽线上线下渠道,探索更多元的帮扶路径。也期待这样的创新实践能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借鉴和推广,让更多乡村在精准帮扶的暖流中,焕发勃勃生机,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转载:凤凰网海南
来源:小李农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