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柑橘康氏粉蚧壳虫,本地果农把它叫为粉蚧,以前在本地柑橘园中少有发生,未曾引起重视,这种害虫也像红腊蚧一样会有几个不同生长阶段:若虫、成虫、与卵反复繁殖,一般年份会有三代发生,但在特殊的自然天气环境下,可能会发生三代以上的繁殖危害,就像今年一样已经是多代重迭发生
今年本地果农们在遭遇康氏粉蚧的防治遭遇战中,最终还是以落败结束战斗的,事后的总结分析比较有意义,这是经历过了才有的经验教训,也许值得借鉴学习。
柑橘康氏粉蚧壳虫,本地果农把它叫为粉蚧,以前在本地柑橘园中少有发生,未曾引起重视,这种害虫也像红腊蚧一样会有几个不同生长阶段:若虫、成虫、与卵反复繁殖,一般年份会有三代发生,但在特殊的自然天气环境下,可能会发生三代以上的繁殖危害,就像今年一样已经是多代重迭发生了。
康氏粉蚧在本地初期发生时,由于以前是少见这种害虫,许多果农包括一些农资人,都还对这种蚧壳虫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因为发生的规模不大,普遍以为就像红蜘蛛那样用点药防就能轻松解决,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果农们重新认识了粉蚧的凶猛。
康氏粉蚧初期在果树、枝叶及果实上肉眼几乎看不见,特别是待孵化的卵块人眼更是难以观测,若虫期由于个头较小,许多果农也识别不出来,只有发生危害且变为成虫后肉眼才看的比较明显。
粉蚧的雌成虫在产卵前会分泌一种像棉絮状的白色丝状样的卵囊,并将将卵产在里面。粉蚧一般选择在叶腋、卷叶内、树皮裂缝或果实萼洼处产卵,这也增加这个害虫的防治难度。
粉蚧后期对柑橘比较直接明显的危害就是果实,其它如枝叶的危害因为不如果实那么直观,容易被忽视。粉蚧的口针刺入果实后,会导致果实畸形、果面出现黄色斑块、表皮凹陷,商品价值大幅降低。粉蚧危害时吐出蜜露,又吸引蚂蚁食用,反过来蚂蚁又会带着粉蚧转移形成传播链,果树枝叶及果实表皮又自然引发霉烟病害。
今年本地柑橘粉蚧初发生期时,大多数果农都是没有使用针对性的药效,农资商也都没有建议防控,偶有也是果农们在提说后才格外配上,这才给后期粉蚧爆发留下了的机会。
今年柑橘粉蚧发生严重的原因,除了前期没有专门用药防控外,还有一点也是果实的套袋工作提前了不少,经过事后发现,粉蚧前期比较适合在果袋内繁殖生长,危害后的果袋外面有黑点,严重时黑点就成片了,污染后的果袋也只好重新换袋。
后期的粉蚧喜欢转移到果袋封口的果柄处危害,严重时果柄腐烂出现掉果,果实表面的受损反而还不明显了。
康氏粉蚧在本地发生严重的原因除了前期防控出现真空期外,主要还是认识不足的原因,大部分果农在进入柑橘套袋期后,对于已经发现了害虫后,采用的方法大数人都是把看到的虫子用手抹干净后就套袋了,慢慢后来才有跟进打药才开始套袋,但已经迟了,防治效果也不是很好。
引发果农们防控失败的原因,是由于粉蚧危害不像红蜘蛛那样,是一个果园内可能全园发生危害,这种粉蚧壳虫的危害有可能只发生在其中一棵果树的一个枝枝上,相邻的果树上反而没有,认为只是偶尔出现的个别情况,让果农掉以轻心了。
后期本地的果农们就是在拆袋、打药、套袋中反反复复,都说粉蚧是成精了,简直是操碎了心,心里那个苦只有经历过的果农才有体会。
事后总结
柑橘粉蚧的防治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因其它原因在此时间未及时用药,在7月至10月粉蚧每个孵化初期就要用药防控一次,因为粉蚧的繁殖孵化能力超强,不然起不到较好的效果。
防治粉蚧的药剂前期可以就选择单一的药剂就能有效解决。针对今年粉蚧已经发生严重的果园,除了做好冬春季节的清园以外,5-6月份专防用药使用两次为好;药剂选择如噻嗪酮、吡丙醚等。后期的防控就要选择复配型的药剂了,如螺虫噻嗪酮、定虫噻嗪酮、吡虫噻嗪酮等,也可以选择单一的药剂混配,选择在粉蚧孵化初期使用,套袋前检查还有个别粉蚧害虫时,要连续使用2次药液,间隔5-10天一次才有可能杀灭后期孵化的若虫。
柑橘部分种植区限用的“毒死蜱”也是针对粉蚧比较有效的农药之一,在柑橘转色期前使用都可以加上物理性农药矿物油,同时可以混其它杀虫、杀菌药剂一起使用,让杀虫药效持效期更长。
更重要的一点是柑橘果子不要过早套袋了,这对可能发生的粉蚧及其它病虫害防控都比较方便,不要像今年一样拆袋又套袋,浪费了时间、金钱与人力,落下个苦不堪言。
来源:农人殷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