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洋的这一套“经济周期三阶段”框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不是没增长,而是到了一个经济大周期的“换挡期”,这是规律性的,不是个案。
中国经济是不是到了“最难熬”的时候?
可能不止你在问,也是无数企业家、投资人和普通老百姓心里最大的疑问。
从数据看,我们一边喊“增长可期”,一边却体感“消费降了,工作难了,信心少了”,怎么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
姚洋的这一套“经济周期三阶段”框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不是没增长,而是到了一个经济大周期的“换挡期”,这是规律性的,不是个案。
先理清一条主线:中国经济的二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打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这不是普通的利好,是超级利好,接下来的七年,出口增长翻了五倍,GDP动辄两位数增长,这是典型的“黄金成长期”。
这样的增速放到今天任何经济体都是神迹级别的奇迹。但它不是无限延续的。
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了,出口一下子“刹车”,中国立刻调整,推出了著名的4万亿刺激计划,又忽悠着发展了2-3年。这种操作的好处是保住了短期增长,不至于突然失速。
但是问题也种下了,债务开始滚雪球般堆积,而经济增速本身却已从超高速回落到中高速。这就进入了姚洋所谓的“转型期”。
从2012年起,发展模式就在摸着石头过河,试图走出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套路。中央喊出了几个关键词:“内需拉动”、“技术创新”、“去产能”、“供给侧改革”。
可是旧动能滑坡,新动能尚未完全顶上,有一点很明确:“高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减速稳增长”阶段,然后就是当下,最敏感也最棘手的一环“调整期”,尤其是债务问题。
姚洋讲得很清楚,从2018年开始我们进入这个阶段,主要是之前积攒的各种债务要还了,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房企高杠杆,全都浮出水面。
在“调整期”中,中国要处理的是巨大的存量债务,而不是继续玩加杠杆、拉增长的老套路。这种时候你再靠猛刺激,只会让泡沫更大。
这个债务怎么消化?
姚洋剖析了三种模式,挑明了利与弊。
第一种,美国式自由出清,听起来爽,市场主导,坏账集中爆破,然后重新洗牌,实际上惨烈得很。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房贷次贷爆,一夜之间大量个人财富蒸发,全球跟着发抖。
第二种,日本式慢性还债,企业家庭集体“缩表”,勒紧裤腰带,经济进入长期萧缩状态。三十年不长进,日本“失去的30年”就是用这种方式“温柔自残”。
第三种,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上世纪末中国也曾经陷入债务泥潭,怎么处理的?
发“假钱”(债务token)清理三角债,引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坏账,把债转成股权,等待市场修复期后再反弹盈利,就是用“制度化手法”托管风险,避免市场暴雷,同时不失改革动力。
这个操作并不只是金融工程,它保护的是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国情下,它是务实的、有效的。事实证明中国那次转身很漂亮,紧接着搭上了2001年WTO的顺风车,成就了世界工厂的辉煌。
现在的局面,我们是要选择走哪条路?
姚洋没有明说,但话外之音很明显,中国不能、不适合照搬美式或日式套路,我们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发展阶段、宏观政策工具,这些条件都是与欧美日不同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版的模式”,但要应对的挑战、规模和复杂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这一次中国不仅是房地产高杠杆,更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平台债务、部分产业泡沫等多维压力叠加。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债务网络。
问题比朱镕基时代难十倍,但道理是一样的,稳风险、化杠杆、清债务、调结构、找动力。
看清了这三段式结构,其实就能解答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明明国家统计数据好着呢,我怎么还感受不到经济复苏”?
因为我们身处“调整期”,这个阶段体感注定不好。你看到的是裁员、降薪、消费降级,但真正发生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系统修复”。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阶段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乱刺激,搞不好就从“调整期”变成了“危机期”。
这时候要做什么?
定力,不是盲目乐观,也不能恐慌失措,是按部就班把之前的债务水分压掉,把生产系统的动能换掉,新旧接力,才能跑得再快一轮。
如果用姚洋这个“20年经济周期”理解当下,那可以说我们当前正处于2001年—2025年完整周期的“尾巴”,眼看着要进入下一个“大周期”。
关键就在这几年,这几年稳住了,再下一轮成长期的“窗口期”就能打开。
很多人问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长期低增长?
说实话如果你只盯着眼前的指标,很容易悲观,但如果你看清结构性趋势,其实中国正在酝酿新能量,新能源、人工智能、国产芯片、军工科技、双循环体系……这些正在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增长引擎”。
真正的底气不是靠喊口号,而是系统去库存、结构转动能后的耐心坚持。
趋势会逆转吗?可能不像07年那种“火箭蹿升”,但一旦系统清账完成,再叠加全球去全球化和中国产业链重构的红利,逆周期的大机会会陆续回归。
所以不妨换种思维看当下,不是“最糟糕”的时候,而是“再出发”的前夜。就像姚洋说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光辉的周期,也能扛过现在的震荡期。
关键在于这一轮我们能否打造出属于自主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如果可以,下一轮周期还会更强。
我们正掀开中国经济一个新周期的起点,而你我都是这盘棋上的重要一子,姚洋这体系化的“20年周期+三阶段解析”,不仅是经济学者的逻辑,也是普通人看清大势、调节预期、穿越低谷的真实指南。
国内外都别指望中国“崩盘”,那是不懂中国体制、也不懂中国韧性的人才敢说的梦话,而我们要做的是抬头看远方、低头调结构,实干、冷静,等风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吴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