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巡山不是简单的走路,而是要用心去感受这片山林的一草一木。"张忠心说。他的巡护包里总是装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巡护的发现:哪片竹林有新发的竹笋,哪个山塘需要清淤,哪些区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凝聚着他十余年来对这片山水的深情
在安吉县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记者见到张忠心时,他刚从余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处回来。
2700多米、5000多个脚步、20多分钟的行程——这是连接他工作站与精神坐标的必经之路。只要得空,他总要沿着这条小路去石碑前走一走,站一站。
"无论是军人还是人民警察,都要对党和人民忠诚,'忠诚'两个字早已融入我的血液和基因里。"张忠心说这话时,目光坚定,一如他身后连绵的翠绿群山。
“天山上”的生态警长
"天山上",这个诗意的名字取自天荒坪、山川、上墅三地之首字,也是张忠心守护的生态战区。每天清晨,当山间的薄雾尚未散去,张忠心便开始了他的巡护工作。
"巡山不是简单的走路,而是要用心去感受这片山林的一草一木。"张忠心说。他的巡护包里总是装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巡护的发现:哪片竹林有新发的竹笋,哪个山塘需要清淤,哪些区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凝聚着他十余年来对这片山水的深情。
在生态警务工作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张特殊的毛毡地图。五颜六色的图钉精准标注着巡护线路、风险区域和问题点位。这是张忠心自创的"五钉工作法":绿色钉子串联主要巡护路线,紫色标注风险点位,红色标记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区域。整个辖区的生态状况在这张地图上一目了然。
"钉钉子要稳要准,生态保护也要有这种精神。"张忠心说。在他看来,保护生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去年春天,大余村连续发生46起游客私挖竹笋的纠纷。面对这一难题,张忠心没有简单地处罚了事,而是组织"生态合伙人"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合伙人李某创新提出"挖笋体验基地",将矛盾点转化为共赢点。2025年春季,基地接待游客300余人,创收10万余元,实现了挖笋纠纷的化解。
穿警服的“村书记”
身兼民警和余村党委副书记的双重身份,张忠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穿警服的‘村书记’"。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他成为连接警务与村务的桥梁,也让他的工作方式与众不同。
每次巡山之前,张忠心总会先到村委会转一转,了解下村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纠纷等。他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叠放两摞材料:一摞是警务报表,一摞是村务文件。“既要破小案、解民忧,也要谋发展、促振兴。”他说,这样的双重角色,让他更懂村民的心,也更能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
在余村,只要有困难,村民总会想到“张书记”。夫妻拌嘴、邻里争执,或是土地流转、项目引进,他从不推脱,总是耐心倾听、细致调解。他开创的“田间警务”工作法,把服务直接送到地头、送入农家。春耕秋收时,他一边帮农户干活,一边了解治安情况,既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掌握了最真实的民情民意。
村里曾有一桩持续近四十年的纠纷。两位退伍老兵因建房通道问题互不相让,两米宽的巷道,成了两家人心中的一道墙。从口角到推搡,矛盾不断升级,村干部多次调解也未能化解。
张忠心了解情况后,想起“六尺巷”的佳话,决心要解开这个结。凭着同为退伍军人的身份,他一次次登门,从军旅岁月聊到家长里短,主动加微信、发问候、问冷暖。他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轻声劝解,一点点融化坚冰。终于,老兵们打开了心结,两家新房顺利建成,中间也留出了宽敞的通道。
在他的警务站里,挂满了村民送来的锦旗。但对张忠心来说,最珍贵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村民见到他时那声亲切的“张书记”,是孩子们老远就绽开的笑脸。这些平凡的温暖,正是他作为“穿警服的‘村书记’”,最大的骄傲与幸福。
大余村的生态合伙人
"生态保护没有局外人,你我都是合伙人。"这是张忠心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安吉县"生态合伙人"机制的核心理念。在这个机制下,张忠心带领的生态警务站成为连接各方力量的枢纽。
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张忠心有着独特的治理智慧。面对曾有破坏生态环境前科的人员,他从不将他们推至对立面,而是主动伸出援手。“要把他们拉过来,而不是推出去。”他通过“一对一”暖心帮教,帮助多人实现转变。
曾张网捕鸟的小张,如今不仅在一家家具厂稳定就业,月入过万,还主动加入生态义警队伍,成为宣传生态保护的“民间喇叭”。今年,他还协助收缴非法捕鱼地笼57只、捕鸟网17张——曾经的“破坏者”,成了今天的“守护者”。
村民的转变不止一例。爱挖树桩的王老伯,在他的引导下戴上了“生态义警”的红袖标;待业在家的老王,经他推荐在网红“瀑布咖啡”店负责车辆引导,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张忠心深知,守护绿水青山不能只靠一人之力。他建起生态义警微信群,定期组织培训,带领大家穿林巡山。巡逻归来,村口老树下常聚着三五人,交流心得、共话家乡——生态保护,成了全村人共同的事业。
在张忠心和他的"合伙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余村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万元。昔日废弃的矿坑、厂房,如今焕新为一个个特色咖啡店,与安吉的山水共同呼吸,共谱新生。
夜幕降临,张忠心结束巡护回到警务站。墙上那幅毛毡地图在灯下格外温暖,五彩图钉标记着他们守护绿色的足迹。地图上方,“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十六个字,正是他与战友们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一名警察,他守护法治尊严;作为村干部,他心系百姓福祉;作为生态合伙人,他践行绿色梦想。在安吉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张忠心以三重身份的融合,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那里有警蓝的坚守,更有青山的回响。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