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我在贵州茅台镇转悠,满街飘着酱香味,连酒店走廊都像刚开过品酒会。我这个不喝酒的人,居然也被熏得有点上头。
这几天,我在贵州茅台镇转悠,满街飘着酱香味,连酒店走廊都像刚开过品酒会。我这个不喝酒的人,居然也被熏得有点上头。
巧了,正好赶上双十一。你猜怎么着?飞天茅台居然跌破了1499元!直播间里甚至挂出1299元的价格。
咦,茅台不是“液体黄金”吗?不是抢到就赚到吗?怎么突然不香了?
我边走边琢磨,发了一条朋友圈:
“茅台的跌价,是酒桌文化断气前的最后一声叹息。”
01 酒桌敬的不是酒,是面子
你想啊,过去什么场合会开茅台?
十有八九是商务饭局。
请客户、签合同、托关系……桌上摆两瓶茅台,啥都不用说,对方就懂了——这顿饭,你“诚意十足”。
茅台像爱马仕,价格是全社会公认的“社交货币”。你摆上去的不是酒,是身份,是姿态,是“我重视你”的潜台词。
至于它到底好不好喝?不重要。
酒桌文化的核心,从来不是酒,是权力游戏。
02 茅台不倒?黄牛笑了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是茅台?五粮液不行吗?国窖1573不配吗?
真不行。
茅台有个独门绝技:价格从不倒挂。
市场价永远高于建议零售价1499元。于是,“用1499元买到飞天茅台”成了稀缺福利,也成了黄牛的狂欢密码。
在茅台机场,有人100块收你的登机牌;在特产店,有人蹲守购物小票。
他们转手就能用1499元买到茅台,再以2800元卖出。净赚一倍,稳如理财。
这时的茅台,早不是酒,是穿着白酒外衣的金融产品。
03 囤酒不喝,堰塞湖必崩
但问题来了:茅台越卖越多,喝掉的人却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飞天茅台的开瓶率只有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去哪了?
全囤在经销商仓库、老板酒柜、黄牛手里。
就像个不断涨水的“堰塞湖”,湖底还堵着淤泥——真正想喝的人没多少,想炒的人一大堆。
为什么敢囤?因为大家都信:茅台永远涨。
可一旦信仰动摇呢?
商务宴请大幅缩减,年轻人不爱酒桌那套,他们用奶茶干杯,用咖啡社交。
需求萎缩,供应却还在涨——茅台酒产量从二十年前的五千吨涨到如今四万吨。
供大于求,经销商慌了,开始降价抛货。
电商平台趁机低价引流,把原本藏在渠道里的“价格危机”,赤裸裸摊在全网面前。
04 1499元,是白酒最后的遮羞布
1499元,不只是建议零售价,更是整个白酒行业的“心理防线”。
一旦击穿,所有高端酒都可能卖不上价。就算以后价格回升,消费者也不信它“值钱”了。
所以茅台拼命联名、推新品、讲故事,就是想守住这条线。
但趋势难逆:
全国白酒总产量连年下降
行业销售额却还在涨
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这说明:喝的人少了,喝贵的人多了,行业正在萎缩中“伪高端化”。
连茅台都扛不住降价,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酒桌文化,正在被时代抛弃。
最后说两句
茅台的困境,不是酒不好,是时代变了。
新一代人要的不是“酒桌敬酒”,而是“举杯共饮”;不是权力规则,而是情感联结。
酒,终将回归酒的本质——一种好喝的饮品,而不是社交筹码。
茅台的跌价,不是衰败的信号,而是价值的回归。
正如丘吉尔那句老话:“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一家伟大公司的重生,往往从放下光环开始。
祝福茅台,也祝福每一个勇敢告别旧时代的我们。
来源:战略顾问陈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