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消费市场没以前热闹,不少人就说“大家手里没钱了”。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话根本站不住脚: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咨询租赁类消费涨了超10%,文体休闲服务零售额也保持两位数增长;10月份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销售额分别涨了10.1%和9.6%,通讯器材更是暴涨23
一提起消费市场没以前热闹,不少人就说“大家手里没钱了”。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话根本站不住脚: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咨询租赁类消费涨了超10%,文体休闲服务零售额也保持两位数增长;10月份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销售额分别涨了10.1%和9.6%,通讯器材更是暴涨23.2%。奶茶店还在排队,网红餐厅依旧难订,高端家电直播间销量节节高,这哪是没钱消费的样子?
其实核心问题早就被国务院点透了。11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消费疲软的关键是供需适配出了问题,还专门部署了政策措施,强调要用人工智能融合赋能,靠优质供给满足多元需求。说白了就是商家卖的东西,没跟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你想要的它没有,它卖的你看不上,这才是消费市场“看着冷”的真正原因。而AI技术和品牌升级,正是解决这个错位的两把关键钥匙。
先看数据说话,消费需求一直都在,而且还在升级。2025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服务零售额增长5.3%,网上零售额更是涨了9.6%,即时零售、直播电商这些新业态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家不再满足于“能用就行”,而是更看重品质、个性和体验。比如粮油食品、日用品这些刚需品,10月份增速都快于整体消费,因为大家更愿意买高品质的基础物资;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高速增长,也说明升级类需求很旺盛。
问题出在供给端。很多商家还停留在“批量生产、低价竞争”的老思路里,要么产品千篇一律,要么功能跟不上需求。比如有的服装品牌,设计还是几年前的款式,尺码也不符合当下消费者的体型需求;有的小家电企业,只拼价格不重品质,用不了多久就出问题。更典型的是储能行业,2025年下半年起,大容量电芯为了安全,都从干法隔膜换成了高性能湿法隔膜,可供给端因为技术、资金等壁垒,产能根本跟不上,直接导致供需严重错配。这种“低端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的矛盾,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最后就是商家抱怨货卖不动,消费者吐槽“想买的买不到”。
国务院提的“供需适配”,说白了就是让商家卖的正好是消费者想要的。而AI技术,就是帮双方精准对接的“中间人”,它不是什么高深的黑科技,已经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既帮商家找对方向,也让我们消费更省心。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AI让“找东西”变得特别简单。以前在网上买衣服,搜“外套”能出来几千件,翻半天也找不到合身的;现在输入“小个子、通勤、显瘦”,AI能直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款式,还能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推荐搭配,甚至算好最优优惠组合,不用再为凑满减头疼。外卖平台的AI推荐也很贴心,能记住你的口味偏好,避免“选择困难症”,这就是AI让供需匹配更精准的体现。
对商家来说,AI更是解决库存和滞销的“神器”。以前工厂生产全靠猜,觉得某种款式好就批量生产,最后卖不出去只能积压。现在通过AI分析消费数据,能精准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款式、什么价位、哪个年龄段需求最旺盛。比如在汽车、家居、服装这些重点行业,AI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线能快速把数据变成满足需求的产品。还有些品牌靠AI从“卖产品”升级到“卖方案”,比如智能手环不再只是计步工具,而是能做健康管理和运动规划的综合平台,大大提升了用户粘性。
实体经济也在靠AI受益。有家铜箔厂用AI优化中央空调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动态预测能耗,不影响生产还能让能耗降低22.38%,一年省150万元电费。这种AI赋能的方式,让企业降低了成本,才有更多钱投入产品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说AI是精准对接的“工具”,那品牌升级就是留住消费者的“核心”。现在大家买东西,不再只看价格,更看重品牌背后的品质、口碑和价值认同。品牌升级不是简单换个包装、提个价,而是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位。
国潮品牌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湖北有家钓具公司,把垂钓文化和国潮元素结合,推出的钓具既有传统美学,又有现代设计,还通过央媒直播展示文化底蕴,成功吸引了年轻人。这些品牌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根基,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让消费者买产品的同时,还能获得文化认同,这就是品牌升级的魅力。
反过来,那些只靠低价竞争、不注重品牌建设的商家,日子只会越来越难。比如有些网红品牌,靠营销爆火后就忽视品质,很快被消费者抛弃。而那些坚持品质升级、注重用户体验的品牌,哪怕价格稍高,大家也愿意买单。就像10月份增速亮眼的化妆品和体育娱乐用品,大多是有口碑、有品质保障的品牌,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国务院也在政策上支持品牌升级,明确要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完善认证体系,鼓励企业打造高端品牌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是希望商家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拼创新”,让供给端真正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可能有人会问,AI和品牌升级真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其实供需适配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这两点,国务院还提出要培育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完善认证体系。比如各地发展的文旅消费新模式,让旅游和文化、休闲结合,满足了多元需求;消费金融的适度支持,也让有需求的消费者能灵活消费,这些都是重要的配套措施。
但不可否认,AI和品牌升级是最关键的突破口。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的专家就说,增强供需适配性,就是要打通“需求牵引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通道,这是应对消费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施策。从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这些供给端创新的领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也印证了这个逻辑。
现在的消费市场已经变了,以前是“商家卖什么,消费者买什么”,现在是“消费者要什么,商家造什么”。国常会也明确提出,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柔性制造,让生产能高效响应个性化需要。这种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思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总结下来,消费疲软真不是因为没钱。我们愿意为高品质的刚需产品买单,愿意为升级类产品付费,愿意为有文化、有温度的品牌捧场,这背后是消费需求的升级,而不是消费能力的下降。国务院强调的“供需适配”,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AI让供给端更懂需求,品牌升级让消费者更敢消费,这两条路径正在破解消费市场的痛点。接下来,会有更多企业加入这场变革:工厂用AI精准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商家打造差异化品牌,跳出价格战;我们消费者也能更容易买到合心意的产品,消费体验越来越好。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过“走遍市场也没找到合心意产品”的经历?是觉得产品品质不行、设计老旧,还是功能不符合需求?你觉得AI赋能和品牌升级,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聊聊怎么让消费变得更省心、更舒心。
来源:为人民服务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