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开始“萎缩”时,身体一般会出现这2种反应,不妨认真了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4:40 1

摘要:坐下来后,她和我聊天,话题总是跳来跳去,前一句还在说小孙子,后一句就问我“咱们是不是刚吃完饭”。她女儿也说,李阿姨最近总说“脑子不够用了”,还老是掉东西、忘事。这不是简单的“老糊涂”,而是大脑开始“萎缩”的信号之一。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邻居李阿姨。她比我年长几岁,家在我楼下,可最近她女儿打电话说,李阿姨有点“不太对劲”,让我有空去看看。

那天我一进门,李阿姨正在厨房收拾,可是她竟然把油瓶放进了冰箱,还一边嘟囔着说找不到盐。我心里咯噔一下。

坐下来后,她和我聊天,话题总是跳来跳去,前一句还在说小孙子,后一句就问我“咱们是不是刚吃完饭”。她女儿也说,李阿姨最近总说“脑子不够用了”,还老是掉东西、忘事。这不是简单的“老糊涂”,而是大脑开始“萎缩”的信号之一。

说实话,这种变化很多人不当回事,总觉得人老了记性差是正常的。可作为跟中老年人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人,我知道,有些“健忘”背后,是身体在悄悄提醒我们:大脑正在发生变化。

当大脑开始萎缩,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察觉的信号。今天我就想借着李阿姨的故事,跟大家聊聊我这几年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也许能帮你早点发现身边人的“小异常”。我有一位老朋友,姓陈,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

他是那种说话慢条斯理,脑子特别清楚的人,可前两年开始,他忽然变得“不爱说话了”。我们几个人饭局,他总是坐着听,不怎么插话。起初我们以为他心情不好,结果他爱人私下告诉我,说他有时候连熟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了,自己也很烦躁。

这种“话少”可能是语言中枢受损的早期表现。大脑的语言区域一旦开始萎缩,说话组织能力会下降,有的人会变得反应慢,有的人会开始“找不着词儿”。不是不愿意说,是说不出来。那种急在心里、却表达不出来的无力感,让人特别沮丧。

我建议陈老师去医院做了脑部检查,结果显示轻度萎缩,医生说这是“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好在发现得早,通过改善睡眠、坚持记忆训练、调整饮食,现在他的状态比之前好多了。如果家里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先别责怪他们不合群,他们可能是真的“说不上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我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那就是走路变慢、走偏了方向。这不是腿脚不利索的问题,而是大脑对身体指令的控制出了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碰到常一起锻炼的张大哥,他以前走路风风火火,可那天却一瘸一拐地走着,还不时往左偏。我问他是不是摔了,他说没有,就是感觉“脚底下没劲儿”。但我看得出来,他不是腿的问题,更像是“走神”了。

后来他孩子带他去医院,医生说这是“执行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大脑对肢体运动的协调开始变差了。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不少见,但很多人误以为是关节老化,结果耽误了干预时间。

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力减弱时,最先体现的可能就是“走路不像自己了”。我一直建议身边的朋友,别小看这些细节。特别是走路突然变慢、转弯困难、容易摔倒的情况,一定要重视。

我还有个印象特别深的事,是和吃饭有关的。老年人出现食欲下降很常见,但我认识的一位老奶奶,原本爱吃的菜突然说“没味儿”,还总说饭“咽不下去”。她女儿以为是胃不好,带她做了胃镜、查了肝胆,什么毛病都没有。

后来我提醒她去查查脑部,结果发现是嗅觉神经受损,连带着味觉也迟钝了。这是大脑边缘系统开始受损的信号之一。嗅觉下降经常被忽略,但它其实是大脑萎缩的“前哨”。有研究表明,嗅觉变差的人,未来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

老奶奶后来调整了饮食,加强营养,慢慢找回了些许食欲。如果你发现家里老人饭吃得少了,不妨注意一下他们是不是“味觉变了”。还有一类变化,是情绪上的。很多人会觉得家中长者脾气变得“怪”,动不动就生气,或者特别敏感。这可能是大脑前额叶出现问题,导致情绪调控能力下降。

我有个老街坊,过去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谁家有事都帮忙,可有一阵子,他天天和家人吵架,连孙子哭几声他都烦。这种情绪变化,其实是大脑控制情绪的区域“慢了半拍”。

越是以前性格温和的人,情绪变化越容易被忽视。他儿子以为他退休后“闲得慌”,还逼着他去跳广场舞。但事实是他的大脑已经开始慢慢“关门”,需要的是心理疏导和医学干预,而不是简单的“找事做”。

如果你发现老人性格变了,别急着劝他们“想开点”,而是要多问一句:“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再回到李阿姨的事,她后来也去做了检查,确实有轻度大脑萎缩的迹象。

医生说还不算严重,但要注意保护脑部功能。我陪她女儿一起制定了一个“脑健康计划”:每天固定时间看报纸、出门散步,吃饭的时候做一些简单计算,比如“两碗米饭一共几克”,还鼓励她多和人聊天,哪怕是聊天气。

这些看起来不难的小事,其实对大脑就是一种锻炼。就像身体的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动起来”,才不会老得太快。大脑的变化不是一下子的,它总会悄悄地,从语言、行为、情绪这些小地方开始提醒你。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它“出大问题”才慌张,而是在一开始就留心。

我常说,家里老人如果开始忘记钥匙放哪儿、说话不利索、走路变慢了,千万别笑他们“糊涂”,那可能是他们大脑在对你“求救”。我们要学会听懂这种“求救信号”,而不是忽略它。

李阿姨现在状态好多了,她每天都记日记,用来锻炼记忆力,还报了个社区的口琴班,和一群老姐妹一起练习。我看着她笑的时候,心里特别踏实。她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最怕的,不是老了,而是脑子跟不上了。”

这句话我记在心里很久了。因为我知道,真正让人衰老的,不是皱纹多了,而是对变化的迟钝和忽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早点听懂身体的提示,早点陪他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突然“糊涂”,但很多人是一步步走向那一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那一步来临之前,把他们拉一把。

如果你身边也有像李阿姨那样的家人,不妨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许你的一点关心,就能帮他们延缓大脑衰退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识别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2. 《中国老年人脑健康状况调研报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3. 《认知功能障碍与大脑结构变化关系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

4. 《嗅觉功能与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

5. 《老年人日常行为变化与脑萎缩的临床观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研究报告

来源:小勇药师说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