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研发投入这十年几乎以跨栏式的速度增长,科研经费投入占 GDP 比例逼近发达国家,很多关键技术就是靠“厚积而薄发”追上去的。
今年有个消息,很多人刷到时只是“哦”一声,然后划走了——
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里,中国第一次挤掉德国,站进了“全球前十”。
《全球创新指数》2025
大家应该都知道德国一直被视为工业文明的“天花板”,但我们为什么能在这个时点上超过它?
中国制造到底从哪一天开始,不是“便宜好用”,而是“你不服不行”?
没有明确时间节点,只是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它悄悄发生了。
那么,中国制造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一,舍得投入。
中国的研发投入这十年几乎以跨栏式的速度增长,科研经费投入占 GDP 比例逼近发达国家,很多关键技术就是靠“厚积而薄发”追上去的。
第二,人才密度高。
工程师多,理工科毕业生多,试错成本低、上手快,成千上万的人盯着一个方向推进,这种规模本身就是竞争力。
图源TOP创新区研究院,侵删
第三,比别人跑得快。
新品从概念到成品,有些中国企业只要西方对手一半的时间。速度带来迭代,迭代带来学习,学习带来反超。
不过这一次挤进全球前十,不只是因为“快”。
而是因为——我们开始从“模仿者”变成“定义者”。
你可以在多个领域看到这种“气质变化”:电动车,不再模仿,只是在被模仿;光伏、储能,不再追赶,是在重新定义成本结构;AI大模型、机器人,也开始从装备用户变成装备输出者。
即便外界还没完全习惯这个变化,但趋势已经立在那儿。这背后也离不开企业数字化这几年的大爆发。
传统制造业的痛点,一个个被数字化工具重新拆解——过去靠 Excel承载数据、不得不用昂贵的国外管理软件,但现在我们能自主灵活地沉淀到系统里。
而且这里的“系统”,已经不限于传统软件。
大概在10年前,一个新的趋势悄悄开始:传统工厂不再依赖“程序员+代码”去做系统,而是开始用类似 Excel 的无代码平台,由懂业务的人直接搭建诸如MES、WMS甚至复杂程度高的ERP管理系统。
这让很多企业从“要等 IT”变成“自己能动手”。效率从几个月,降到几天几周。
比如用云表无代码平台画表格就能做系统,逻辑全中文,业务人员可以自己把生产、仓储、质检、流程管理做成一个完整系统,后来要改也能随时改。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让“懂业务的人参与创新”,比让“懂代码的人猜业务”来得快多了。
正是这种底层变化,让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不再是“跟随者速度”,而是“自主进化速度”。
坦白讲,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关键不在榜单,而在现实。
德国跌出前十,不是别人给的低分,而是订单、出口、技术优势全线被压着打;
中国挤进前十,也不是靠谁认可,而是靠产业链、研发投入和迭代速度硬撑出来的结果。
这不是排名问题,这是全球制造格局真的开始重新洗牌了。
不难发现,全球技术体系正在分裂,供应链被迫重建,创新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机会不再靠“弯道超车”,而靠真的实力。但中国制造的底色,是在最困难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相信未来 10 年,中国制造不仅会继续反超,还会改变更多行业的格局。
最后,你有什么补充或者修正的地方?
写这些内容花了不少心思,如果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就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
文 | eamon
来源:无代码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