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人越到深夜越难抗拒手机的吸引力,就像有股隐形的力量在推你去点那些消息、那几个“未读”。
你看,这一轮的研究和尝试,几乎围绕“深夜触屏冲动”这个痛点展开得淋漓尽致。
说白了,人越到深夜越难抗拒手机的吸引力,就像有股隐形的力量在推你去点那些消息、那几个“未读”。
但实际上,科学也给出了解答——“数字肌肉记忆”、大脑反应机制,都在告诉我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
比如,最新的剑桥研究发现,凌晨两三点发出去的消息,有超过四成会被“清理掉”——要么删除,要么变成“日记”藏起来。
这说明很多人的深夜行为其实早就成了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清理”。
而神经科学发现,我们的手指记忆比意识还快,“冲动”的背后,是大脑在用一种“隐形的套路”在操控。
然后,商业上的创新也开始搅局。
Tinder那“日出过滤器”上线几个月,用户留存率涨了20%多,不得不说,现代技术开始帮我们“骗过”自己的大脑。
一方面用软件“提醒”,一方面用策略“调控”,似乎成为应对深夜冲动的新常态。
更有趣的是,用一些“干扰”或者“环境调整”的办法也效果明显。
比如,东京大学实验,让手机屏幕变成讨厌的食物图片,最低减少了四成深夜联系欲望。
拿个智能灯,检测上床后自动变白光,抑制神经肽Y的分泌,简直像给自己装了个“夜间守门员”。
但我觉得,最实在的还是“成本低、效果好的”办法。
比如“数字封存”——把和前任的聊天、那些疯狂的冲动偷偷封个“时间胶囊”,还不用花大价钱。
这种心理上的“封存”或许比硬性戒断更温和,也更容易坚持。
有人会问,这些方法都靠谱吗?
我倒觉得,如果你真的在意自己睡眠和心情,试试从光线、环境、习惯入手,效果还真不错。
在深夜无法抗拒手机时,给自己准备点“缓冲”,不是一味抵抗,而是用科技和环境“温和引导”。
最后,提醒一句,行为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情。
而是点滴累积,哪怕只帮你少发一两条信息,也值得去试试。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给自己一些“慢一点”的空间,不让“数字肌肉记忆”无限扩大。
来源:博学多才的精灵ARUi4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