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村口的老樟树下已经聚集了一群人,他们议论纷纷,顺着风飘进了院子。我透过门缝往外看,是隔壁的阿哲背着鼓鼓的行囊,刚从城里回来。他低着头,脚下的行李箱轮子还沾着城市的泥土,但他的脸上却失去了往年返乡时的鲜活劲儿——这是他半年内第二次“回家”。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村口的老樟树下已经聚集了一群人,他们议论纷纷,顺着风飘进了院子。我透过门缝往外看,是隔壁的阿哲背着鼓鼓的行囊,刚从城里回来。他低着头,脚下的行李箱轮子还沾着城市的泥土,但他的脸上却失去了往年返乡时的鲜活劲儿——这是他半年内第二次“回家”。
“在城里干快递,老板总拖欠工资,房租又涨了,实在扛不住了。”阿哲的声音带着委屈,“本想着回家能找份活干,可转了半个月,除了镇上的小工厂招人,再没别的机会,总不能一直靠爸妈接济吧?”听着他的话,我心里一阵发酸。这两年,像阿哲这样“返乡又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期待回来,却困在“没活干、没收入”的困境里,让“回家”变成了无奈的“滞留”。
洗漱完,我拿着篮子去镇上买菜,特意绕路经过阿哲家。他正蹲在门槛上抽烟,地上已经扔了好几个烟蒂。“回来这些天,除了帮家里喂喂猪,啥也干不了。”阿哲看到我,掐灭烟站起来,“以前觉得城里不好,总说‘家里才是根’,可真回来了才发现,光有‘根’不行,还得有能扎根的土壤。”
他的话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新闻: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返乡农民工中,近15%存在“滞乡”情况,要么找不到稳定工作,要么创业失败后无所适从。这些年轻人大多在城里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行业,缺乏专业技能,回到家乡后,既适应不了传统农业的辛苦,又跟不上乡村新兴产业的需求,只能在“想留留不下,想走走不了”的尴尬中徘徊。
走到镇上的劳务服务中心,门口贴满了招聘启事,但大多是“招普工,月薪3000-4000元”“招服务员,包吃住”的岗位,和阿哲在城里干的活差别不大。中心的王主任正在给几位返乡青年登记信息,他无奈地说:“现在乡村发展是快,但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比如会操作农机的、懂电商直播的、能搞特色种植的。可很多返乡青年没这些技能,只能盯着传统岗位,自然不好找工作。”
王主任给我看了一组数据:他们镇今年返乡的86名青年中,有62人没有专业技能,38人想创业却没方向,最终只有23人找到了稳定工作。“不是家乡没机会,是很多人没准备好就回来了。”王主任叹了口气,“前阵子有个小伙子,在城里干过餐饮,回来想开农家乐,可没做市场调研,选的位置偏僻,装修又没特色,不到三个月就倒闭了,还欠了几万块债。”
中午回家,我在村口遇到了刚从果园回来的堂哥。堂哥三年前从深圳返乡,现在经营着20亩柑橘园,还开了网店卖水果,去年纯利润超过20万。“我回来前,先在县里的农业技术学校学了半年柑橘种植,还跟着电商培训班学了直播带货,不是头脑一热就回来的。”堂哥手里拿着测土仪,边走边说,“现在村里像我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有十几个,都是提前学了技能,找好了方向才回来的,很少有‘滞乡’的。”
堂哥的话点醒了我: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关键不是阻止年轻人回家,而是要让他们“有准备地归乡,有底气地扎根”。家乡确实是“家”,有熟悉的亲人、熟悉的土地,可“家里好”不代表能坐享其成,还需要结合家乡的实际,提前规划、储备技能,才能把“回家”变成“扎根”的开始,而不是“滞留”的无奈。
下午,我打开电脑,翻出各地防止返乡滞乡的政策案例。河南省推出了“返乡创业技能培训计划”,针对不同产业需求开设农机操作、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课程,还提供创业补贴和贷款贴息;浙江省建立了“返乡青年对接平台”,把企业岗位、创业项目和返乡人员精准匹配,去年帮助8000多名青年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四川省则鼓励返乡青年参与乡村建设,比如担任网格员、参与特色产业发展,让他们在服务家乡的同时获得稳定收入。
这些政策的核心,都是帮返乡青年解决“没技能、没方向、没资源”的问题。就像河南省信阳市的返乡青年李娜,之前在上海做文员,返乡前参加了当地的茶叶加工培训班,现在在村里的茶叶合作社负责品质检测,月薪5000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要是当初没学技能,我现在可能也和阿哲一样,找不到活干。” 李娜在采访里说的话,正是很多成功返乡者的心声。
傍晚,我又去了阿哲家,给他带了堂哥果园的柑橘,还有一份县里农业技术培训班的招生简章。“不是家里不好,是回来前得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我把简章递给阿哲,“你在城里干过快递,懂物流,村里很多农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你可以学学电商,帮大家卖货,这不就是机会吗?”
阿哲接过简章,翻了几页,眼里渐渐有了光。“我之前总觉得回家就是‘歇着’,没想过还要学新东西。”他挠了挠头,“明天我就去镇上的劳务中心问问,看看能不能报个电商培训班。”看着他重新振作的样子,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晚上,我坐在书桌前,写下这篇日记。窗外的月光洒在院子里的菜地上,想起白天阿哲的迷茫、堂哥的忙碌,还有那些成功返乡者的故事,我愈发明白:“城里再好也不是你的家”,这句话没错,家乡永远是游子的港湾;可“家里好”也需要靠自己创造,不是靠“等、靠、要”,而是靠提前准备、主动谋划,靠把自己的能力和家乡的需求结合起来。
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从来不是不让年轻人回家,而是要让他们带着技能、带着方向、带着信心回来,让“回家”成为实现梦想的新起点,让“家乡”不仅是情感的归宿,更是奋斗的舞台。就像堂哥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可心安的前提,是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能靠自己的双手活出样子。”
希望阿哲能尽快找到方向,也希望更多返乡青年能提前规划、储备技能,别让“回家”变成“滞乡”的无奈,而是让“归乡”成为扎根的开始。相信只要有准备、有行动,家乡的土地一定能孕育出属于每个人的精彩,让“家里好”不仅是一句感慨,更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来源:睡觉的吸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