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从具体抨击内容来看,沙利文声称,当特朗普面对自认为较弱的对手时,其“交易型”人格驱动他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极限施压以求速成;
近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一档网络播客节目中,对特朗普可谓是火力全开。
他声称,特朗普在国际博弈中,呈现出一种“遇强则弱”的鲜明特征,已被中方“精准拿捏”。
那么沙利文这种判断究竟是不是事实呢?
首先,从具体抨击内容来看,沙利文声称,当特朗普面对自认为较弱的对手时,其“交易型”人格驱动他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极限施压以求速成;
然而,一旦站在中俄等真正的战略对手面前,他竟显得“犹豫且脆弱”。
这番评论之所以比较吸人眼球,在于它彻底解构了特朗普精心营造的“强人”形象,揭示出其外交策略的内在矛盾与人格弱点。
尤为关键的是,沙利文点出了中方如何利用这种弱点,在此前中美看似回到原点的贸易交锋中,实则取得了两大深层成果。
其一、在沙利文看来,中国摸清了特朗普在强硬反制下必然会妥协的行为模式;
二是成功将美方一度标榜为“不可谈判”的国家安全议题,也就是所谓的芯片管制,拉回了谈判桌。
从现实情况来看,沙利文这番言论,确实有点道理,但又有一点不太对劲。
首先,不太对劲的地方,就是他的目的。
因为沙利文作为拜登政府时期的资深幕僚,他的言论显然不是为了单纯的学术分析。
要知道,自从美国年初政府换届以来,沙利文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从对华关税到对印度贸易措施。
而他之所以这么干,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对比鲜明的叙事,那就是特朗普的外交是莽撞、短视且可预测的,而他自己也就是民主党所代表的策略才是稳健、智慧且能维护美国长远利益的。
因此,他这番抨击特朗普,赞扬中国的言论,其实就是美国党争的延续。
为了在舆论场上持续抨击政治对手,也为自己所倡导的“去风险”而非“脱钩”的对华政策框架争取话语权。
他试图告诉美国民众和战略界一件事情:看,这种“遇强则弱”的领导人,只会将美国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人。
很显然,其终极目的仍是服务于其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与政策主张。
其次、沙利文的批评,还巧妙地将美国在对华博弈中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归因于特朗普个人的领导力失败。
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更深层的事实,那就是面对一个在政治定力、经济韧性和战略智慧上都日趋成熟的中国,无论白宫的主人是特朗普还是其他任何人,其最终的战略轨迹都必然包含“后退”与“妥协”。
说白了,任何试图通过霸权逻辑和极限施压来令中国屈服的计划,最终都会在中国的坚定反制和宏大战略耐心面前碰壁。
不管是拜登还是特朗普,都在中国面前吃瘪的事实,充分说明,这不是某个总统个人的“软弱”,而是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智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特朗普的个人风格,不过是更加戏剧化地展现了这一点。
总之,沙利文虽然犀利地指出了特朗普的弱点,并间接承认了中国战略的有效性。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产生轻敌之念,将“精准拿捏”简单理解为可以轻松驾驭。
因此,在洞察对方弱点的同时,我们最强大的武器,依然是保持那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战略定力。
来源:刘勇教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