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总,我们做服装连锁的,店租这么高,员工流动率又大,薪酬根本没法固定。但你要是搞绩效吧,店长和导购又抱怨'生意好坏看天吃饭
刘总,我们做服装连锁的,店租这么高,员工流动率又大,薪酬根本没法固定。但你要是搞绩效吧,店长和导购又抱怨'生意好坏看天吃饭
这是我上周接到的一个咨询,提问者是李姐,杭州某女装连锁品牌主理人,13家门店,年流水6000万,可净利率只有2.8%。这个月她关掉了2家长期亏损的店,可剩下的店还是半死不活。
我跟她说:"服装连锁行业,恰恰是绩效优化最该用、最好用的领域。为什么?因为你卖的不是衣服,是服务;服务这东西,不量化就是垃圾。
李姐的13家店,我挨个逛了一圈,发现一个"怪现象":
A类店(核心商圈):店长干了5年,月薪12000,固定。店员6个,底薪5000+提成1%。店里每天客流不错,可客单价老是上不去。店长说:"现在顾客只逛不买,我有什么办法?"
B类店(社区店):店长是新人,月薪8000,没提成。店员3个,天天玩手机。我问其中一个导购:"今天卖了几件?"她头也不抬:"2件,业绩不好。"然后继续刷抖音。
C类店(亏损店):已经关了。但关之前一个月,我发现这家店每天客流也有30-40人,可转化率不到5%。店长说:"我们位置不好,品牌不响。"
这三个场景,暴露的是同一个致命问题:薪酬机制,完全无法驱动员工的行为。
A类店店长:收入跟"客单价"、"会员复购率"没关系,她干嘛费力做连带销售?B类店导购:没提成,卖多卖少一个样,干嘛热情接待?C类店:所有人都知道要关门了,更是破罐子破摔。更可怕的是,固定薪酬+低提成模式,正在系统性地驱赶你的优秀员工。
李姐手下有个金牌导购小薇,个人业绩占门店30%,可她的工资只比别人高15%。上个月,她被隔壁竞品以"底薪+提成+股权"挖走了,带走了一批忠实会员。
李姐气哭了:"我一手培养起来的,说走就走!"
我说:"不是她没良心,是你的机制在告诉她'你的价值,只值15%的溢价'。
服装连锁行业,99%的企业都在用"底薪+流水提成"。但这恰恰是最蠢、最无效的模式。
为什么?
第一,流水提成只考核"结果",不考核"过程"。
导购为了成交,可能疯狂打折,牺牲毛利。2025年双十一,李姐的店为了冲业绩,全场7折,流水是高了,可毛利从55%掉到38%,多卖多亏。
第二,流水提成无法区分"个人价值"。
一个导购卖得好,可能是因为地段好、品牌响、其他导购配合做连带。你把功劳都算在她头上,其他人凭什么配合?
第三,流水提成无法驱动"长期价值"。
会员维护、复购、口碑传播,这些对品牌最重要的行为,在流水提成里完全没有体现。
"胖东来"模式最近再次登上热搜。大家都在学它的服务,却没人学它的精髓: 把员工变成"价值合伙人",而不是"销售机器" 。
胖东来的保洁员,月薪能拿8000+,凭什么?因为她不仅打扫,还负责"顾客动线优化"、"卫生标准制定",她的收入跟"顾客满意度"、"卫生检查分"挂钩。这叫PPV产值量化,不是简单的计时工资。
李姐说:可我们是中小品牌,学不了胖东来。
我说:学不了它的体量,但学得了它的机制。核心就一句话:把每个岗位的价值,拆解成可量化、可奖励的指标。
2025年9月,杭州本土女装品牌"素序"在服装行业峰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转型。创始人周韵,原来是个设计师,不懂管理,6家店开得像6个孤岛,店长各自为政,总部失控。
她的PPV改革,堪称"小而美"的典范:
第一步:店长KSF,对"门店总利润"负责
取消店长固定月薪15000,改为:
这叫KSF关键成功因子,店长的收入,跟"门店健康度"深度绑定。
第二步:导购PPV,对"个人价值创造"负责
取消统一提成,改为多元产值量化:
这叫PPV产值量化薪酬,导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明码标价。
第三步:总部职能部门,做"内部乙方"
总部5个职能(商品、培训、陈列、市场、人事),全部变成"内部PPV供应商"。
总部的人,必须给门店创造价值,才能拿到绩效。
改革效果(2025年Q3,已公开数据):
人效提升:6家店总人数从42人精简到28人,人效提升50%。业绩增长:总流水同比增长35%,但毛利提升8个百分点,从48%到56%。员工收入:店长收入中位数从1.5万涨到2.3万,导购人均收入从6500涨到9200,但公司总人力成本只增加12%。
会员增长:注册会员从1.2万增长到3.5万,复购率提升25%。
周韵说:"以前我累得要死,天天巡店骂店长。现在我只看三个数据:店均毛利、会员增长、库存周转。店长们自己就会想办法,因为这是在干自己的生意。
李姐一看"素序"的案例,眼睛都亮了:"这个我能学!具体怎么操作?"
我给她一套"极简三件套",不用系统、不用咨询,30天就能跑起来。
召集所有店长和导购,开个"价值共创会"。会上只讨论一个问题:"哪些行为,能给公司多赚钱?"
把大家说的全部记下来,然后你作为老板,给每个行为"定价"。比如:
接待顾客:5元/人(无论成交,扫码入店算数)试穿服务:顾客试穿3件以上,奖励10元/次连带销售:一单超3件,奖励20元/单会员注册:小程序注册1人,奖励15元朋友圈转发:每天转发公司海报,奖励5元/天社群维护:自己建的会员群,每天互动,奖励10元/天老客回访:电话回访1个30天未到店会员,奖励8元/次定价原则:参考过去3个月平均工资,确保"只要努力干,收入能涨30%"。比如导购过去平均月薪6000,那现在设计"基础工资3000+产值工资(上不封顶)",让她跳一跳能拿到8000。
这张清单,打印出来贴在试衣间,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值多少钱。这叫"行为货币化"。
建一个"今日战报"企业微信群,要求:
每个导购,每晚9点前,在群里发自己当天的"产值清单"截图(用Excel自己填)。店长负责核实,造假1次,当月绩效清零。每晚10点,你在群里发"今日价值英雄",@前三名,发个50元红包。别小看这50元,这是"精神原子弹"。人都有攀比心,连续3天拿第一,第四天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偷懒。
李姐试了一周,第二周就有导购主动申请:"老板,我可不可以把会员拉到我自己微信里维护?我知道这算公司的资产,但如果他们在我这里复购,能不能给我算产值?"
我说:"算!不仅算,而且复购提成从2%提到3%。"
那个月,这个导购的会员复购额做到了3.8万,她额外拿了1140元提成。但给公司带来的毛利,超过1.5万。
对于店长,光做PPV不够,要直接给KSF。每季度初,跟店长签一个"对赌协议":
对赌目标:本季度门店毛利目标30万(去年平均水平)。对赌金:店长押5000元保证金,公司配5000元,共1万作为"对赌基金"。奖励规则:完成目标,拿回1万,同时提毛利超额部分的20%作为奖金;未完成目标,扣保证金,连续两季度未达标,降级为导购。这叫"利益捆绑"。店长要想收入高,必须让门店赚钱;门店要赚钱,必须带动导购一起干;导购要赚钱,必须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
李姐照做后,第一个季度,13个店长里,有3个没完成目标,自动降职。其中1个主动离职,说"压力太大"。李姐有点不忍心。
我说:该走的,强留也没用。留下的10个,才是能跟你打天下的。
这10个店长,Q4平均收入2.1万,比原来涨了40%。但13家门店的总毛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
现在的服装行业最难的是什么?不是没人买衣服,是你的"人"不会卖衣服。
李姐现在明白了:过去10年,她一直在"货"上较劲——拼款式、拼价格、拼渠道。却忽略了,最该拼的是"人效"。同样一个导购,在PPV机制下,一天能创造500元产值,在固定工资下,可能只值200元。
服装连锁企业,别总想着学ZARA的供应链、学优衣库的设计,那些离你太远。先学学怎么把员工的"每一个动作"变成"价值单元",怎么让店长的"每一个决策"跟"门店利润"挂钩。
记住三句话:
别考核"流水",考核"毛利"。 流水是虚荣,毛利是生命线。别奖励"结果",奖励"过程"。 没有过程的结果,不可持续。别给员工"打工感",给员工"创业感"。 把门店变成他们的,他们才会拼命。最好的管理,是员工自己管自己。这,才是一个服装连锁老板该有的底气。
若您企业也有遇到类似问题,那您可向本账号私信 “绩效” 二字,即可获取一招制敌的精妙策略。我们将为您免费奉上一份时长达100分钟的员工薪酬激励、内部合伙人学习视频方案。
此方案具有快速起效、独具创新的显著特点,宛如一把利刃,助力您在企业经营中披荆斩棘
来源:商业绩效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