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对其内涵的精准概括。2024年,作为全总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学员,我有幸在清华大学与220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共同学习,通过学习,我的理论素养、业务技能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有
王开库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对其内涵的精准概括。2024年,作为全总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学员,我有幸在清华大学与220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共同学习,通过学习,我的理论素养、业务技能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它体现了工作中对事业的极致专注。比如航天科技集团的高凤林,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手执焊枪在0.01秒的误差中精准控制焊缝,助力长征系列火箭成功飞天。这种专注,是劳动者在追求卓越之路上不懈努力的源泉,也是工匠立身之本。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追求。它体现了工作中对标准的极致要求。比如中国中车首席技师宁允展,为让高铁转向架研磨精度达到0.05毫米的极限,独创“望闻问切”四步操作法,使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疾驰时硬币仍能竖立不倒。这种追求永无止境,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不断精进。
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保障。它体现了在工作中对细节的极致把握。比如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工程师团队历时七年反复调试沉管安装方案,最终以16厘米的对接误差实现33节沉管毫米级精准对接,创造了“深海之吻”的工程奇迹。正是秉持“偏毫厘不敢安”的理念,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达到最高标准。
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动力。它体现了工作中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徐立平,以血肉之躯雕刻固体燃料药面,独创“立平刀法”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用生命诠释了“刀锋起舞三十载,毫厘之间见匠心”。这种精神不仅是工匠终身学习的目标,更是推陈出新的要求,意味着对“技”的超越、对“道”的践行。
作为一名特高压工程建设一线技术工人,27年来,我先后承担以世界“电力珠峰”—±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为代表的7座特高压换流站及百余座变电站的建设管理及检修任务,见证了中国特高压技术从±800千伏,到1000千伏,再到±1100千伏的光辉历程。未来,随着国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电力系统智能建造转型将更加深入,对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当前电网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工匠要发挥“人才高地”作用,为企业发展打造高素质队伍。以劳模为示范标杆,把有潜质、肯上进的青年员工送到劳模身边学习培训,带动更多的职工爱岗敬业,迅速成长。比如,国网安徽电力连续两年开展新入职员工强基工程培训,由全国劳模担任总辅导员,由各专业工匠能手担任班级主任,通过“导师带徒”方式,培养出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安徽省金牌职工等技术工匠10余位、技术骨干百余名。多人参与德国BorWin6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海上站单体及分系统试验项目,实现中国技术、中国质量的海外输出。
新时代工匠要发挥“创新阵地”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依托工作室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课题协办、技术攻关、革新创造。比如,由我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揭榜挂帅”“课题攻关”等,累计取得科技创新获得专利150余项、280余项创新成果,高质量完成±1100千伏12GW换流站国产首台首套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以及特高压换流站、超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首检技术,为我国超/特高压成套技术走出去,在标准制定、安装调试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实践。
新时代工匠要发挥“文化园地”作用,为企业树立学习奋斗的榜样。在做好技能传承的同时,积极参与班组一线教育宣讲,传播工匠精神。比如,2024年,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连心大篷车”组织企业劳模工匠深入班组一线,开展政策理论、先进事迹等宣讲教育12场,覆盖一线班组2000余人,公司被授予安徽省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安徽省总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