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5月12日,在广州军区后勤部礼堂,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快速养猪技术现场推广会”在这里举行。11个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和28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名代表,以及70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都冲他而来。
作者未知
记宜昌行署科委副主任、当阳县科委 副主任、共产党员张道槐
他,一个50多岁的人,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居然搞出了轰动全国的研究成果。
1986年5月12日,在广州军区后勤部礼堂,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快速养猪技术现场推广会”在这里举行。11个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和28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名代表,以及70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都冲他而来。
他,就是这次全国性会议的核心人物——张道槐。
在这次会上,张道槐和他的战友共同创造的“快速养猪法”和“复合添加剂”由专家们鉴定通过。
这一年,张道槐从部队转业才4个春秋。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冲破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使人难以置信而又实实在在的奇迹。
(一)
1981年的仲夏,张道槐得知工程兵部队将裁编减员的消息后,毅然向部队提出了转业回原籍农村的申请。部队首长和他的战友们没有预料到,部队驻地的地方党组织没有预料到,张道槐的家乡——湖北当阳慈化的人们更没有预料到。
他的年龄,已近半百;他的职务,广州军区工程兵直属工程处副处长;他的家属,早已随军迁至部队驻地湖南衡山。
在人们看来,他完全可以安度晚年,条件也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他偏要回家乡,为什么呢?
他的转业申请书,坦露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敬爱的工程兵党委常委:
我申请回原籍公社参加农业建设,其理由如下:
一、目前全国性的地方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较多,这是党和国家的一大难题。党和国家的困难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困难,作为一个党员来说,应该帮助党和国家减轻困难,而不应该增加困难……
二、我认为,人的一生特别是共产党员的一生,应是革命的一生。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安逸和享受,而是为了人民大众解放和创造幸福……
三、官与民并非命运决定,只不过是革命的需要……我愿意回乡和他们(农民)一起为改变家乡面貌再次并肩战斗。
张 道 槐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于广州
部队首长舍不得放他。他们知道:张道槐这人有魄力,能干事。司令部管理处处长缺职,他是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原部队驻地的衡山地委要以厚遇留他在湖南。他们清楚:张道槐抓企业有能耐。
然而,张道槐的心早已飞回了他的家乡,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他深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家乡的原野,但由于那里地理条件差,底子薄,商品生产还不发达,人民群众还不富裕,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部队和部队驻地的领导知道留不住他的心,依依不舍地放了他。
1982年4月,张道槐带着一个刚上学的小儿子回到了家乡。他的妻子不愿回来,他的大儿子和女儿也没回来。
他铁了心:要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当阳县委、县政府热情地接待了张道槐,任命他为县农办副主任。可张道槐急了,硬要回到生养他的老家照耀村去。县里拿他没办法,只好破例让他兼任慈化公社党委副书记,负责抓企业,照耀村只作为他的一个点。
张道槐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干起来了。他双管齐下:一手抓乡镇企业,一手抓科学养猪的研究。他把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门路都用来为家乡的人民谋福致富。
他花了360多元钱买回来6只联邦德国优质长毛兔,分送给农户喂养。他从湖南买回来点了种的河蚌,要在沮河里培育出人们从未见过的珍珠。他办起了一个松花蛋厂,把从湖南学到的做松花蛋的手艺无私地传给乡邻。他设法贷款为公社买回了4辆客车,开往城关,开往宜昌,让人们满世界地跑,让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他办起了一家饲料厂,把县委书记、地委领导都吸引来了,他们带着30车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由4家发展到18家。有的产品还登上了“大雅之堂”,如慈化皮蛋厂生产的皮蛋南销广州,北销首都,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获得了银质奖。
在抓工业的同时,他念念不忘对养猪的科学研究。他要搞“快速养猪”和“饲料复合添加剂”试验的念头老早就萌生了……
那还是在部队上的事。张道槐部队里一个姓温的助理员用他在新加坡的舅舅给的一个神秘配方的针药,给鸡打,鸡长;给狗打,狗长。后来他干脆让老婆辞去了公职,承包了湖南衡山食品公司养殖场,他暗中给猪打针,一年就获利一万多元。这事被有心为家乡谋富路的张道槐发现了,他断定里面有“名堂”,就从家乡弄来两个农民给温当学徒。可是,白白当了3个月的劳力,什么也没学到。
张道槐被温的行为激怒了。他发誓要把这种神秘配方的“添加剂”搞出来。他更加留心观察着,悄悄地做着准备。
家乡的农村为他提供了试验场。他把30年来积攒的关于机械方面的书送给了别人,毫不吝啬地花300多元钱买回了《养猪知识》《养猪问答》《猪的营养需要》《猪的疫病防治》等关于养猪的书。他还潜心钻研起化学、营养学、药理学来了。中外合资制造的“喂宝——34”、美国的“快大肥1号”等添加剂,更是他研究的重点。他与牲猪打上了交道,常常在猪圈里一蹲就是半天,他要把猪的各部位特点及生长规律摸个透。
一切都是从头学起。科学的深奥使他兴致无穷。
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书,一本接一本地“啃”;夜,一个连一个地熬。东方红了,人们发现他的宿舍里还亮着灯。桌上,有一堆烟蒂,一摞翻卷了的书。他趴在桌子上进入了梦乡。
他硬是啃通了有关资料,揭开了添加剂的秘密;他学会了给猪圈消毒,给猪苗打针、防疫、健胃等技术。
“添加剂”水剂很快就研制出来了。1982年7月20日,第一次试验在当阳慈化照耀村开始了。18头80斤左右的猪,喂养14天,平均日增重1.17公斤。
“一天长两斤,莫不是秤看错了吧!”人们怀疑着,议论着。
这也难怪。多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菜加糠,长七两”的传统喂法,有谁见过打针能让猪长肉呢?
9月17日,张道槐在群华三组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他请来了县委宣传部、县科委、公社企业组、食品营业所、宜昌科普报的10多位同志作证人,大家都来监秤:24头猪,喂养20天,日增重仍达1.065公斤。
人们信服了。张道槐研制的添加剂成功了。《宜昌报》第一家报道了这个信息,《宜昌科普报》接二连三地介绍了快速养猪法和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人们逐步接受了这一新法。试验在不断扩大。但新的情况又反映到了张道槐的耳边:“添加剂好是好,就是一月打几针太麻烦了。”“打针要请兽医,我们供不起啊!”
张道槐又在琢磨新点子了。他要做变针剂为粉剂,变打针为口服的试验。他约来一个老战友,弄来两个小青年做助手,组成了攻关小组。张道槐带着他们走访了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武汉医药研究所、广东省兽药研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请教了十几名教授、研究员,借阅了湖北、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市区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参观了一些南方省市的大型猪场、饲料厂。这次出外使张道槐和他的攻关小组收获甚丰。回到家乡的时候,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在张道槐的脑中形成了。
( 二 )
到广州去!
他想:广州猪肉价格高,离香港近,销路广,可以一边试验添加粉剂,一边饲养生猪投放市场。我曾在广州工作过,原军区工程兵在竹料(地名)有一个闲置的养猪场,设施现成,人缘也熟,我何不可以借广州一席之地去闯一闯呢?
他的请求得到了当阳县委、县政府和慈化公社党委的支持。县政府先后任命他为当阳县驻广州办事处负责人、县外贸局副局长、县科委副主任。
1983年春,他带着20名当阳籍农民和家乡提供的十多万元贷款,千里迢迢南下广州。他以每年向部队交折旧费四万元的代价,租用了竹料这个闲置的养殖场。
一场艰苦创业的战斗打响了。大概是闲置的缘故吧,竹料养殖场的蚊子特别多。白天还好受些,晚上可就熬煞人。那一团团黑蚊,时而贴腮呼啸而过,时而追着俯冲人体,好像要把人们赶跑似的。
一巴掌拍去,少说也得“歼灭”三五个。所叮之处不是红肿,就是奇痒。“床铺”呢?就是猪圈里用砖头拼成的,连枕头也是砖。点蚊香没地方放,就把脸盆一反扣过来,放上蚊香。就是这个脸盆,白天还要当饭锅用,或下面条或煮菜,张道槐把在部队学到的野炊技术,也派上了用场。
生活上无暇顾及,重要的是事业。张道槐带着农工们整修猪圈,打扫环境,终于在竹料扎下了根。
湖南的良种猪一车一车地买来,家乡提供的饲料一车一车地运到,养猪的农工们一批一批地赶来。人喊,猪叫,车鸣,汇成气势宏伟的交响乐,整个竹料养殖场顿时充满着生机,人们紧张地忙碌着。
然而,一场灭顶之灾悄悄降临了。由于农工素质参差不齐,对大批量养猪经验不足:猪圈消毒不彻底,猪苗检疫不严格。猪瘟令人惊骇地袭击了整个竹料养殖场,活蹦乱跳的猪儿成批成批地死去。不到两个月,买回的1600多头猪死了700多头,到处是死猪,到处是臭气。
这场灾难是张道槐所始料不及的。他原本做好了经受挫折和失败的准备,但没有料到来得这样快,这样惨。
一时间,谣言不胫而走,从广州风传到慈化。“张道槐跳楼了。”“张道槐被公安局逮捕了。”“张道槐逃往香港了。”张道槐呢,这个有着30年党龄的硬汉子顶住了这一切。白天,他和农工们一起掩埋死猪;晚上独自望着星空苦苦思索。
大祸加重了张道槐的劳累,也把张道槐逼上了困境。一些胆小的农工开溜了,个别胆大的农工偷死猪卖被派出所、市管会捉住了,农工们维持基本生活的油盐钱没有了。张道槐忙于稳定人心做工作,忙于去派出所领人说好话,忙于为农工们的生计去借钱。
1983年12月,在广州干了一年的张道槐回到了慈化,亏本16万!这在慈化简直是一个使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他要向公社党委汇报,他要向家乡人民作个交代,他要在家乡继续进行寒冬试验,他要用事实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汇报过后,转身径向广州。唯一的女儿江兴春节就要出嫁了,张道槐默默地向他们祝福。江兴啊,你原谅爸爸吧,爸爸顾不上你了!爸爸不能把猪场、把农工、把人民支持的“血汗钱”扔了不管啊!
为了重振事业,除夕的晚上,张道槐决心召集剩下的十多个农工开了个鼓劲的会。晚会开始了,大家围坐在一起,愁眉对着愁眉,苦脸望着苦脸。糖没人动,茶没人喝,满屋烟雾腾腾,叹息声声。
“谁来唱个歌?”
谁唱?谁有心思唱。
“好,我来唱。”张道槐自己站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
屋子里忽然地光明起来,似乎射进了阳光,气氛随着歌声渐渐活跃起来。
“猪场赔了,全怨我……”张道槐想说几句激情昂扬的话来鼓舞大伙儿,可泪珠儿却在眼眶里转。最后,他说:“今天是腊月三十,给大家拜个年,看明年吧。”
新年伊始,张道槐和他的农工们热气腾腾地干开了。他们总结、吸取了上年的教训,对猪圈进行严格消毒,对猪苗进行认真防疫。在猪圈门口建起了供进出人员用的紫外线消毒室,在大门口挖出了供进出车辆用的碱水消毒池,又购进了一千多头猪。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出现了明显的转机。张道槐研制的“翠竹牌饲料复合添加剂”粉剂,猪吃了身红润,毛发亮,喜睡觉,增重快。猪圈里横躺着一头头滚瓜溜圆的猪,谁见了都爱。
成批、成吨的饲料复合添加剂生产出来了。张道槐对前来购买的人说:“大家先试,不行可以退货,行就再来买。”并奉送一份技术资料。
人们一试果然很灵,广州市郊一个叫宋普如的农民买了张道槐的饲料复合添加剂喂猪,80天就赚了8000元钱。质量赢得了信誉,一封封信,雪花似的从四面八方飞来;一批批人,川流不息地纷至沓来;一台台汽车,长龙似的停在添加剂厂内外。
猪肉出口到香港,挑剔的香港人左化验,右化验也没挑出毛病,得出的结论是:“猪肉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齐全,对人体无害。”香港人一个劲地夸:“皮薄、肉嫩、味道鲜美。”
从1985年开始,张道槐的事业进入了兴盛时期。他像登山队员登高那样,一步步逼近山巅。经过千百次的观察、试验和示范,一整套快速养猪法形成了,饲料复合添加剂的研究更趋完善。1985年,养殖场出栏肉猪3665头,生产饲料复合添加剂1698吨,获利润165万元。
1986年5月的羊城,暖融融的,气候宜人,玉兰和荔枝花散发着诱人的幽香。在广州军区后勤部礼堂,张道槐的“快速养猪法”和“饲料复合添加剂”通过了国家级鉴定。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兽药监察所、农牧渔业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张道槐研制的复合添加剂超过了美国的“快大肥1号”、“福多美”和泰国的“喂宝——34”,而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
同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杜伦和北京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曾昭光在北京密云县组织了进一步的寒冬验证试验:32头猪,从日龄70天断奶平均头重19公斤开始,全期试验90天,每头平均日增重816克。原来流传说“六(月)腊(月)不长猪”。可是用张道槐的添加剂养猪,“六腊猪也长”。这次验证的结果是:日增重为全国先进水平,饲料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三 )
张道槐的事业获得了成功。赞誉、掌声海潮般地向他涌来。鄂、粤、湘、桂等省和广州军区的部分领导分别接见了他,《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近百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了他和他的“快速养猪法”和“饲料复合添加剂”。1986年7月,中共当阳县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号召全县人民广泛开展学习张道槐的活动。
面对这一切,张道槐的心情格外平静和坦荡。他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还是我。我张道槐浑身就是一块铁,又能捻出几颗钉?没有老工兵首长的支持,没有老战友的协作,没有家乡党委、政府、人民的支援,我和竹料养殖场、添加剂厂,说不定早就‘泡了汤’。”在他的心目中:挫折是自己的,功名是大家的,个人如同沧海一粟。他认为:凡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党员不做,谁做?还图什么名不名的?
因此,在鉴定他的科研成果的大会上,他非让关键时刻给他力量的老首长——原工兵司令员纪刚坐上主席台不可。在整理编印“快速养猪法”小册子的时候,他把老搭档、老战友——部队离休干部蒋永彰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前面。在刚刚度过难关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还清家乡的欠款,并逐年向家乡提供生产基金,以感谢家乡人民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张道槐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博大胸怀,把名利视为身外物。他时时在琢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一名言。他愿意像蜜蜂一样,酿出甜汁供人们享用;像燕子一样,辛勤奔忙为后人造福。
他的家庭,至今一家六口仍分居四地。妻子、大儿子、大儿媳在湖南衡山,女儿在湖南长沙,小儿子在家乡当阳,他只身一人在广州竹料养殖场。近几年,从家乡带去的农工都双双搬进了养殖场宿舍。县、区领导曾多次关照过他,为他们家庭团聚提供方便。其实,长期分居也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他和老伴还“抹不开情面”。他的妻子想:过去老张要回老家干事业我没很好支持他,如今,他走上了坦途我再跟着去,真不好意思。她还在犹豫着。张道槐想:这样过也好。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几?再干他几年后团聚也行。天伦之乐虽好,可不能让“天伦之乐”而乐没了追求和信念。张道槐扎根在竹料养殖场,四年都没回家过春节。每当他看到职工那合家欢乐的景象,听到职工那幸福的欢歌笑语,他的心中感到十分快慰。
他的生活,仍像“老八路”一样艰苦朴素。厂里盖起了两幢宿舍楼,每户职工都住上了两室一厅,室内有桌、椅、床、柜,还有带电子打火机的煤气灶等。同职工一样,张道槐也搬进了两室一厅的住房,结束了那“喝凉水、睡猪圈、枕砖头”的历史。但他的室内设施却十分简陋,普通职工家中所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他一件也没有。仅仅多了几把椅子,几只茶杯。他那两室一厅既是个人办公室,又是厂部会议室,还有客人来访的接待室。张道槐是一个大忙人,他的工作是快节奏的,每天,第一个开门的是他,最后一个熄灯的还是他。他的生活简朴而又清淡,工作一忙就忘了开饭时间,常常抓个馒头边走边啃。
他的工资,仍在县政府拿,没有额外收入。1986年工资关系理顺后加洗理费、水电和副食补贴共计一百四十三元五角,比刚进厂的农工还少四五十元。几年来,他带领农工累计生产出添加剂4000多吨,育肥生猪6800多头,创造产值2000万元,利润400万元。他把钱都用在了建设家乡、发展事业上。他扩建了猪圈,添置了设备。他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家乡发展农村生产和文化卫生事业。他还投资250万元,打算在慈化沮河上修一座大桥。有人提议将大桥取名为“慈槐大桥”,张道槐说:“别把我个人的名字连上,就叫‘慈穗大桥’吧!它是慈化农民在广州赚的钱修成的。解决人们‘望河兴叹’、交通不便的难题,是我多年的夙愿。”
他的追求,仍然是那样地执著。为了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亿万人民掌握养猪致富的金钥匙,他将自己创造的“快速养猪法”系统整理成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全国各地的读者。几年来,他油印、铅印了200余万册仍供不应求。同时,他还通过办培训班,利用广播、报纸刊物进行函授,派技术骨干到各地讲课面授等形式,培训了近百万学员。仅黄冈地区的一个县就有上万人参加过函授学习。他的翠竹牌饲料复合添加剂,由全国一百多家县级以上单位经销,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他的快速养猪法和添加剂,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慈化五台村的一个妇女用他的快速养猪法和添加剂,1986年育肥猪200头,纯收入过了万元,成了风靡当阳、以至湖北省的养猪能手。
他还在追求着。他于1986年初在湖南衡山、家乡当阳、广州佛山、湖北武汉又开办了四个饲料复合添加剂分厂,力争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音乐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