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两次要灭日本,均被刘伯温誓死拦住,刘伯温到底拦得对不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34 1

摘要:有几件事,连当年开国皇帝都没能如愿:平定北元、铲除功臣、服柔西南……偏偏朱元璋心里还藏着一桩“家仇国恨”——灭日本。他两次下令兴师动众,都被身旁那位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之称的军师刘伯温死死拦住。刘伯温到底拦得对不对?咱们不妨一起琢磨琢磨。

有几件事,连当年开国皇帝都没能如愿:平定北元、铲除功臣、服柔西南……偏偏朱元璋心里还藏着一桩“家仇国恨”——灭日本。他两次下令兴师动众,都被身旁那位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之称的军师刘伯温死死拦住。刘伯温到底拦得对不对?咱们不妨一起琢磨琢磨。

先说根儿。中日渊源,远在唐朝白江口。日本浪人、海盗翻山越海冲击东南,弄得福建、浙江百姓倾家荡产、弃田逃荒;到了元末明初,倭寇更猖獗。史书上说,明军收复大都后,海上“卫所”才开始建起,可倭人偷袭、烧田、杀人,至少闹了几十年。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一听这事,真是气得牙痒痒:“都是祖宗给的江山,怎么让几个东洋小国欺负到家门口?”

于是,1373年,朱元璋首次召集群臣议事。当时都指挥使司、行省将领齐聚北京。他吼道:“东海之外,一粒水乃倭寇窝点。今日不灭,必为后患!”群臣连连附和,都说要出兵。只有刘伯温把奏折一叠叠往桌上一拍,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圣上,倭寇虽凶,却非大本。今朝北有元室残党,西有松潘、南有孟万蛮,皆是潜在祸源。若调集大军东征,怎抵得上西北边患?更何况东海波涛猛险,元朝两次东征皆因台风覆舟,水陆补给皆难自立。务要宽兵熟粮,尽夷边患,方可图远。”他的理由听上去头头是道:先立国、后远征;先内安、再外攘。

朱元璋听罢,沉默良久,点头道:“朕也知此道理。可倭人屡犯,我心难安。仁宗若在,必当北征契丹,岂能放任边患?如今虽退,此意不忘。”一句话,既承认刘伯温分析,又暗暗记在心头。

可就在三年后,1380年,日本首府博多港又闹大事——据说当地武士与倭寇勾结,斩杀来访的明朝使臣。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夜召太监马林,传口谕:“整舟舰三千,细作、粮草俱备,明年春风起,直捣倭都。”京师上下,再次忙着征调舟楫、备办桴鼓。就差吹角集结,就在出发前一月,北方的军报又飞进紫禁城:元顺帝遗臣张士诚等数十万盗寇,已聚集河南洛阳以南,一旦大军外调,必生内乱。

那会儿,朱元璋府邸的灯光通宵未灭,御书房里,他拉着刘伯温的手,自己都有些虚弱:“阿伯温,朕是怕那倭寇日后再来抢劫,也怕他们与北元勾结,祸及海内。可若中原再乱,朕又当如何?”刘伯温抬头看他,声音带着几分哽咽:“陛下,倭人凶残固然可恨,但我朝根基未稳,军心未定,如果此去数万里,一旦俘虏输给海流,焉能回天?且倭国山河代有风浪,沿途无补给,若不胜,你我皆成笑谈。如今最要紧,是广招贤良,修复河渠,扫平四方豪强。东海之事,容后再图。”幕僚们都屏息听着,见朱元璋重重叹气,却终点头,声明暂缓出兵。

两次兴师,皆因刘伯温的坚持戛然而止。朱元璋最终下诏,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留下一句:“东海之外,诈未可亲,宜勿使党羽入我陆。”从此,明朝对日只保留贸易,而不动干戈。此后近两百年,日本虽有海盗侵扰,但再无国家级讨伐。直到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明朝才又把兵舰开向东海。

那刘伯温到底拦得对不对?放在当时,他拦住了朱元璋两次“孔武之志”,却也保护了刚打下的江山。要知道,1370 年代,明朝刚结束数十年战乱,户口断垣残壁,百万流民流离失所,盐运、漕运、漕仓、屯田样样待修。北元残部与边疆蛮族虎视眈眈,朝中文武尚未合一,若要分心东征,恐怕应接不暇;更别提那海流瞬息万变,补给船队每年有三成折损,万人舟师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祸。刘伯温分析得透彻,连番疾叹:“得国家者先宁本,不可舍本图末。”

可也有人提出异议:若真不灭日本,一旦日人联合海盗、再度南下,岂不是自留隐患?从战略眼光看,先发制人能粉碎敌人嚣张气焰。但这话又回到国力、军力、民心能不能担得住。因为攻伐非易事,不仅要战船、粮草,还要稳固沿海百姓,布置水军;若一旦败走,影响的不仅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国家士气。

历史没有假设题,可把镜头拉到十六世纪末。万历皇帝派遣戚继光、于谦后裔汤显祖等人防倭,多少次鏖战于长崎、博多,却也损失慘重。若当年朱元璋贸然出师,后果可想而知。换句话说,刘伯温不但看清了当下的种种不利,也间接促成了明朝中期的海防格局——用文官制度稳固后方,用戚继光之流建设水师,只在必要时防守,而不轻易进攻。正是这种分寸感,才能让明朝维持两百多年对东海的基本战略平衡。

不过,历史又总爱留白。有人说刘伯温“保守”,有人说他“深谋远虑”。他俩的对话,就像父与子的辩论——朱元璋代表那种“血性”“气魄”,刘伯温代表“算计”“全局”。仅凭这一点收官,也算大智慧。或许千百年后,谁也无法给出绝对的答案,可那两次“灭日”计划,终究成为了中国与东洋之间最早的一次“战略博弈”。

放眼当下,国家要出手,必先审时度势,方能胸有成竹;而坐看风云,也必得有勇气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朱元璋当年那份激愤,或许咱还能理解;刘伯温那番冷静,却也值得一再揣摩。权力博弈,从来不是一句“要不要干”就能定论的,而在于“今天该做什么,才能护好江山”。

参考资料: [元史·日本传] [明史·刘伯温传] [简明中日海洋史话]

来源:音乐娱乐大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