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古代打仗厉害的,白起、韩信、卫青、李靖、岳飞、徐达,个个名字响当当,可一轮到清朝,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鸦片”“割地”“甲午战败”,好像那二百多年就光挨打了,一场硬仗都没打过。
饭桌上总有人叨叨,说清朝没啥名将。
一提起古代打仗厉害的,白起、韩信、卫青、李靖、岳飞、徐达,个个名字响当当,可一轮到清朝,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鸦片”“割地”“甲午战败”,好像那二百多年就光挨打了,一场硬仗都没打过。
历史真就这么写的吗。
把镜头推回1644年的山海关,多尔衮领着两万铁骑,一夜功夫就冲到李自成十万大军跟前,在石河滩那地方死磕,箭都射光了,刀也砍卷了刃,那些白甲兵就是不退一步,就那一刻,谁敢说这朝代没猛人。
时间再拨到1681年的昆明城下,吴三桂留下的人马死守着不出来,赵良栋带着三千甘肃绿营兵,半夜就往城墙上爬,石头箭雨往下砸,他自己带头往上冲,血拼了三天,三藩那点最后的火星子,让他一脚给踩灭了。
城破那天,赵良栋把总督大印往怀里一塞,给皇上写的奏报就七个字,“昆明克,臣不敢懈”,一句大话没有,整个西南就这么给稳住了。
再看1755年的伊犁草原,准噶尔的铁骑多厉害,横扫整个北疆,兆惠就带了八百索伦兵玩命地追,结果在格登山让大雪给围了,没吃的就杀马,马吃完了就煮马皮,硬是扛着不死战不退。
乾隆在养心殿里读到奏报上写的“士卒昼啖雪、夜抱刀立”这八个字,眼眶都热了,直接用朱笔批了句,“此诚我朝之霍去病!”,兆惠最后硬是把败局给扭了过来,准噶尔汗国从此在地图上消失,新疆头一回被写进了中国版图。
有人听了这些名字还是摇头,觉得不够劲儿,远没有“封狼居胥”听着那么响亮。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清朝是把“兵权”这两个字给拆得稀碎。
入关前,八旗各管各的摊子,皇太极搞了个“议政王大臣会议”,打完仗功劳大家分,谁也别想一个人出风头,入关后,兵部、军机处、皇帝自己死死捏着调兵的印信,要打仗了,临时给你个“大将军”的关防,仗一打完,印马上收回来,将领手下没固定的兵,史官想写个“一战封神”的故事,都找不到单一的主角。
所以你看,豪格、多铎、勒克德浑、岳乐、傅恒、福康安、海兰察、杨遇春、僧格林沁,一个个战功摆在那儿,到了官方记录里,就成了“某亲王”“某将军”,名字都给模糊处理了,像一群被抽掉了面孔的浮雕,只剩个集体轮廓。
还有个更不好办的地方是对手,秦汉唐打的匈奴、突厥、高句丽,早就在历史里灰飞烟灭了,后人想怎么夸都行,没人会跳出来反对,清朝面对的李氏朝鲜、准噶尔、大小金川、白莲教、太平天国,要么后来成了版图的一部分,要么就是自己家里人造反,史官下笔就得“留分寸”。
这么一来,胜仗就轻轻带过,败仗反而被翻来覆去地检视,“无名将”的印象就这么一层层被时间刷上了一层灰。
晚清那段屈辱史太深了,也是个大原因,1840年以后,大家光记着琦善、耆英、奕山这些名字,却忘了1842年镇江城下,海龄带着四百京口旗兵死守旗营,他妻子把年幼的儿子推到井里,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海龄最后点燃火药自爆,英国人的日记里都写,“清兵此次死战,与前殊异”。
甲午战争,人们光顾着骂李鸿章,却很少有人知道平壤城破的时候,左宝贵穿着御赐的黄马褂,亲自登上城墙擂鼓助威,身中两弹依旧死战不退,直到炮弹的弹片削去了他半张脸,鼓声才停下来。
这些零碎的片段,全被“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宏大的道理给淹没了,清朝的将领们,连当个“悲情英雄”都当得悄无声息。
真正让清朝名将“隐身”的,是制度和后世叙事的一种合谋。
制度上,皇权把个人的锋芒磨成了集体的意志,叙事上,后世需要一段“屈辱史”来警醒国人,于是就有选择地遗忘了胜利,放大了失败。
于是,多尔衮的千里奔袭、兆惠的雪夜反杀、左宗棠的抬棺西征、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全都成了史书里夹着的“注脚”,根本上不了头条。
可你要是愿意把镜头拉近了看,还是能看到那些闪着寒光的细节,多尔衮入关前夜,把皇太极的遗像挂在帐中,单膝跪地,对底下将领说,“先帝梦中原血火,嘱我毋杀无辜”,兆惠被围在格登山,让士兵把最后一块冰敲成碎渣,含在嘴里润喉,好接着喊杀声,援军就是循着这声音才找到他们的
左宗棠64岁出关,命人抬着一口黑棺材随军而行,粮饷断绝的时候,他写下,“倘事不济,以此棺葬我疏勒河,毋令敌得我寸土”,士兵们看到,无不流泪,冯子材68岁在镇南关,亲自带着大刀队夜袭法军的炮兵阵地,砍断了敌人的引信后,把手里的断刀往地上一插,大喝,“此刀若折,中国不折!”
这些瞬间,跟白起坑杀降卒、韩信背水一战、岳飞大破金兀术一样,都是中国武将骨子里最血性的东西。
只是清朝的制度和后世的叙事,让他们失去了“被演义”的机会。
所以,清朝不是没有名将,是名将的锋芒被拆散了、被共享了、被压抑了,最后深深地埋进了集体与制度的深处,当我们把“无大将”当成口头禅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是真没有,还是我们忘了怎么去看见。
参考文献:
1.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 夏琳:《索伦名将海兰察研究》,载《清史研究》2020 年第 3 期。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中华书局,1990 年。
来源:老强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