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曾和孙策大战数百回合,为何投奔孙策后,却反倒少有记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29 1

摘要:有一人年轻时闯荡洛阳城,竟能在公车门外用佩刀毁掉对手奏章,确保本郡奏章率先呈报;可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郡吏,后来却在《三国志》正文里成了“匿迹江东”的过客。到底出了什么事?

“太史慈跟孙策大战数百回合,为何投奔孙策后,史书里反倒少有记载?”这,或许是三国迷心里的一个大疑问。

有一人年轻时闯荡洛阳城,竟能在公车门外用佩刀毁掉对手奏章,确保本郡奏章率先呈报;可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郡吏,后来却在《三国志》正文里成了“匿迹江东”的过客。到底出了什么事?

说来话长。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年少时,他一头黑发配上浓眉大眼,最喜欢骑射。二十一岁那年,当了东莱郡奏曹史。朝廷各地奏章如潮,谁先送到保和殿大学士手里,就有话语权。太史慈心里清楚极了。于是,他一边假装执笔审核奏章,一边手腕暗藏佩刀,一刀两断,毁掉对手的奏章,结果自家奏章成了第一批送到洛阳的。别以为这只是小打小闹,那可直接决定了郡内长官的升迁名额。可也正因如此,他招来了仇家,不得不避居辽东。

可他是不是夹着尾巴做人?并非。初平四年,孔融被黄巾军围困,太史慈不计前嫌闯进包围圈。他对白袍将士说:“我先每日习射,射松动他们的阵脚,等他们放松警惕,咱们再冲出去。”果然,一箭一发,打得黄巾贼四散逃窜;随后又雁行而进,一举突围去找刘备。刘备闻讯后,当面感叹:“孔北海也晓得世上有我刘备吗?”随即领军解围。此役过后,孔融多次派人慰问太史慈母亲,太史慈也因为这份恩情,开始在各路诸侯中小有名气。

兴平二年,他在神亭和江东小霸王孙策撞了个正着。孙策麾下猛将云集,若各个学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可太史慈不惧。他拉满复合弓,一发发箭矢呼啸而出。孙策挥刀挡下,一番鏖战数十回合,谁都占不了上风。厮杀之间,太史慈背上被撩乱了战袍,仍不肯后退半步。有士卒大喊:“大人,这人与孙郎鏖战百回,他的箭术恐怕天下无双!”可大家吃惊地发现,孙策跟他较量归较量,却始终不下死手,只要太史慈一露破绽,便收刀转身。

后来孙策一统江东,生擒了太史慈。有人忖度:这家伙猛得很,留着就是灾祸。可孙策笑道:“子义若弃我,还能投奔谁呢?”当众人都为他拍手称妙,派他镇守下邳、平定淮南贼寇。就是在这段日子里,太史慈既打小股山贼,又收编士族,手段颇为老辣。有人说,太史慈入吴被任命为都尉,可他并不喜欢高调。他总给人一种“做了就闪”的感觉。每次剿匪,他都带着十几名精骑,飞掠进村落,一箭射穿土匪首领手腕,直接把人钉在门柱上,血流于路可涉。斩首示众后,便携人回营。就这样,贼寇纷纷投降,百姓免遭蹂躏。

可就是这样一个行事极有痕迹的人,史书记他平定四郡贼乱,却不见大段大段文字记载。为啥?其实,这些战役虽说各有威名,却在当时不被视为关乎天下大势的战事。对手要么是几百人的草寇,要么是地头蛇式的地方豪强,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来,自然也就少有人去笔墨渲染。

而此时,孙策生前恃才傲物,对太史慈信任非比寻常。他甚至让他参与策划江东郡县的改土归流,可太史慈每每回话如侠客:“此地惯了祖传家法,若贸然推翻,非但百姓反弹,恐还会祸及士绅。”孙策却点头笑道:“子义眼光毒辣,我信你。”他俩的这番对话,给后人留下无数遐想。只是,孙策太早英年早逝,太史慈也因此少了一个破格提拔的机会。

孙策死后,太史慈被委以要职,负责防守孙权在江东的地盘。可防御的对手换成了刘表之子刘磐。刘磐带着几千乡兵侵扰边境,人数虽不多,却不按常理出牌。有一夜,他伙同山贼偷袭,兵锋直指淮水渡口。太史慈冷眼旁观,等到磐军喝得醉醺醺,猛一合围,一举歼灭。可谁能知道,史书里竟只写了他“因时制敌,保全境域”,一句带过。

更可惜的是,赤壁之战爆发时,太史慈已于建安十一年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可他临终前还念叨着“长沙未平,华夏未安”,慨叹壮志未酬。只可惜,赤壁一役扬名立万的机会,他悄然错过。此役之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周瑜破曹操,江东将帅一个比一个登上历史最耀眼的舞台。可太史慈那段“驰聘数千里,擒贼无数人”的往事,却在这一轮轮风头中被碾得微不可闻。

可这到底只是书写偏颇吗?抑或英雄本就要被大时代吞没?太史慈归吴后,放下青睐,立马改为内制器械,但他不爱居庙堂,常带精骑出城,巡视荒烟野渡。有人见他对边寨百姓照顾有加,就调侃他“比诸葛还懂民心”。可当历史书家整理大事年表时,他那些小地方的“政绩”自是难登大雅之堂。

太史慈一生在三国征战,涉及张邈、袁术、刘备、孙策、孙权,几度生死。可他从来不爱在战后养战功碑,不在军中张贴功过表。可有记者访问后人,说:“太史慈他从未让人写过自传,也不让家门挂匾额。”可这样的人,怎会在大浪淘沙的史海里大段文字滔滔不绝?

可是,他真的被忽略了吗?现代京剧里,他和孙策的那场“神亭会”,一唱三叹,成了经典;很多武侠小说,也把他写成了“吴郡第一箭”。可等到学术著作里细数三国名将,太史慈却成了小脚注。这又是否就是历史本身的选择呢?

一位学者曾说:“历史并不负忠勇,但它偏爱那些与大势同频共振的人。”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袁绍之流自取灭亡;而太史慈,虽忠勇过人,却从不撼动天下格局。说他遗憾,未必公允;说他黯淡,也未必。他毕竟用一支利箭划开了江东的夜幕,用一把佩刀写下少年时代的传奇。

孙策每每举杯,总要对他的影子说一句:“子义,你可在天之灵,别笑我做事太大张旗鼓。”那时,月色如洗,江风送爽,豪情与酒气交织,听者无不潸然。

可当年轮转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问:太史慈到底做了些什么?也许,这正是对他的最好纪念。让我们记住: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除了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还有太史慈,这个骨子里透着倨傲与温情的骑射能手。他不抢风头,却总在关键时刻出现;他不爱功名,却常给乱世带来一缕暖阳。这,就是太史慈,三国里被历史遗落的那支箭。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太史慈传》]

来源:音乐畅音听国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