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就是这处事关整个俄乌战场的战略要塞,却在俄罗斯的多面围攻下始终巍然屹立,至今牢牢把控在乌军手中。
红军城,俄乌前线战略重镇之一。
这里是乌克兰的后勤“七寸”,丢掉它,顿巴斯前沿就将面临断粮、断气、断电的绝境。
后方七成的军事物资要经由此处,源源不断输送至前线战场,支撑起乌克兰的抵抗。
一旦红军城有失,俄乌双方围绕顿巴斯的拉锯战就有可能瞬间崩盘。
然而,就是这处事关整个俄乌战场的战略要塞,却在俄罗斯的多面围攻下始终巍然屹立,至今牢牢把控在乌军手中。
那么,强悍的战斗民族为何始终拿不下一座小小的红军城?
地理位置
红军城最难打的第一层,是“看得见的地理”与“看不见的地理”双重地利,让乌克兰立于地理位置的不败之地。
从谷歌地球看,红军城是顿涅茨克南缘最后一道真正的高地脊背,海拔不到两百米,却足以让炮兵雷达像台灯一样俯瞰亚速海平原。
乌军第72机步旅的参谋长在去年冬天的一次内部简报里,用了一个很土但很准的词——“门槛”:谁踩过这道槛,谁就能把顿巴斯南北两条铁路线攥成一根绳。
为了守住门槛,乌军把苏联时期留下的石膏矿巷道挖成了三层“地下街道”,最深处二十米,顶部浇上两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再灌一层矿渣。
俄军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打上去,像用水果刀戳防盗门,只留下一个白点。
更难受的是,乌军把废弃的矿道出口伪装成农民的地窖,洞口盖着旧铁犁和玉米秆,白天没人,夜里却能让反坦克小组冒出头来,扛着瑞典造的“古斯塔夫”溜到俄军侧后,打三发就往回钻。
俄军后来调来“克拉苏哈”电子战车,想压制无人侦察机,却发现矿道里铺了光纤。
乌军把民用宽带光缆剥了外皮,埋在地底一米,信号走光纤,干扰车对着空气施法,毫无用处。
地理的第二层,是充分利用田埂。
红军城外围的农田被乌军切成200×200米的“豆腐格”,每格四周都留下一米高的玉米秆墙,墙根埋着Mon-50定向雷。
俄军步兵想直线冲锋,就得在雷场里做“Z”字折返,把进攻正面拉成锯齿;锯齿一出现,乌军的迫击炮就按预先标定的“折返点”点名。
去年十月,俄军一支摩步连在战斗中损失了五辆BMP-3,事后复盘发现,所有炸点都在同一个“折返点”。
乌军早就把他们的行军节奏摸得清清楚楚。
最让俄罗斯头疼的是水。
红军城上游有一座1960年代修的扬水站,乌军去年八月炸开东岸堤口,让卡什拉哈河淹掉北郊三千亩向日葵地。
地面变成沼泽,俄军履带车辆只能挤在一条5号公路,公路肩又被乌军提前埋下反坦克地雷。
于是,俄军坦克集群每一次“合围”都会演变成“排队体检”。
坦克在公路上怠速,乌军用无人机把坐标回传到海马斯,六枚子母弹覆盖下来,一条装甲长龙就成了废铁。
水、田埂、矿道这三样地利因素,直接让俄罗斯的进攻锋芒削减了一半不止。
技术桎梏
如果说地理因素让俄军装甲部队“推不动”,那么技术就是让俄军“看不清”的原因,这是红军城难打的第二重锁。
乌军在这里摆了一套被他们自己戏称为“三眼怪”的侦察链。
第一只眼是“鲨鱼”固定翼无人机,航程120公里,带着美制WESCAM MX-15吊舱,在四千五百米高度做“8”字盘旋。
第二只眼是“柳枝”系留气球,二十四小时悬在三千米,下面挂波兰造的地面动目标指示雷达,能把坦克的金属回波从地面杂波里“抠”出来。
第三只眼最不起眼,是装在拖拉机上的“菜地雷达”。
乌军把瑞典“亚瑟”反炮兵雷达拆下来,焊在农用车上,白天停在向日葵地,雷达罩刷成黄色,远看像脱粒机。
三套系统用北约Link-16格式打通,发现目标后十秒,火控数据自动输入“海马斯”或“凯撒”的弹道计算机。
俄军电子战部队曾三次测到“亚瑟”的雷达信号,两次呼叫“伊斯坎德尔”打过去,结果只炸毁了拖拉机。
因为乌军把真雷达藏在两公里外的地窖,拖拉机顶上是从中国买的反射网,两百美元一套,用来“钓鱼”。
更头疼的是乌军的“语音干扰”。
他们把1.5万部老式摩托罗拉对讲机投入战场使用,每部对讲机只发语音包,不发坐标,通过星链地面站中继。
俄军电子战常常能捕捉到乌军的联络信号,但最后截获的往往只是一段段的闲聊。
可这些闲聊里藏着约定好的暗号,这种“语音暗网”让俄军无法靠传统测向定位,因为信号源是上万部民用对讲机,像把把一把米撒进谷仓,再从谷仓里把它们找出来。
反观俄罗斯,在无人机战场应用、前沿侦察方面,差了乌克兰一大截。
目前的俄乌前线,俄军无人机主力还是2020年定型的“海鹰-10”,摄像头白天泛白、晚上雪花,图传延迟两三秒,常被自家干扰器“误杀”。
乌军把星链+民用热像仪装进塑料壳,五百米外能看清坦克编号。
而俄电子战车一开,先把自己无人机震下来,再被乌军光纤机钻空子。
且双方通过无人机造杀伤的效费比也天差地别,乌军117架小无人机60万美元,一次就烧掉俄70亿美元战略轰炸机。
俄罗斯把70%“铠甲-S1”都顶到前线,再派出图-95随时准备进入战场。
别说杀伤乌克兰的无人机,自己一通操作的油钱都比一场仗打下来乌克兰的损失多。
更令俄罗斯部队崩溃的是,高层对无人机的使用极其慎重。
乌军一台商用四旋翼就能给“海马斯”指路,十分钟内炮弹落地,俄军同类机型要层层报批,等命令传完,目标早走了。
在无人作战日趋主流化、成熟化的今天,俄罗斯若难以在这项技术上实现突破,就注定很难在红军城构成对乌克兰的实质性威胁。
最关键一环:人
红军城乌军最难打的第三重,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重,是“人”本身。
去年九月,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一项“静默征兵法”:所有三十岁以下、有大学工科背景的男性,只要本人不主动声张,可以暂缓入伍,前提是在前线完成“六个月技术志愿役”。
红军城方向因此多了一支“周末兵”:周一到周五,他们在基辅、哈尔科夫、利沃夫的企业正常工作。
周五晚上坐夜班车到第聂伯罗,转军用皮卡到红军城,周六周日操作无人机或雷达,周日夜班车回城。
他们不上传自拍,不发定位,公司HR帮他们打卡,工资照发,前线只认编号。
俄军情报部门多次截获“学生军”痕迹,却抓不到实体——这些人穿便服、留长发、带MacBook,被俘后第一句话是“我要见律师”,按照《日内瓦公约》属于非战斗员。
更微妙的是,乌克兰军队对方言的使用。
红军城本地居民以希腊裔乌克兰人为主,讲一种夹杂古希腊语的当地方言。
这是天然的加密器:前方观察员用方言呼叫炮火,俄军电子战部队即使截获,也以为是“农民在骂天气”。
一位被俘的俄军翻译表示:“他们说‘把羊赶到北坡’,我以为是牧羊,结果十分钟后我们的补给站就挨了炮。”
语言、身份、技术的交叉加密,让“人”成为战场最不确定的变量。
但“人”也是最脆弱的环节。
红军城乌军今年一月统计,72%的伤亡来自“重复疲劳”。
同一支步兵连要在矿道、向日葵地、公路三角地来回跑,平均三天换一个阵地,士兵们变得十分疲劳。
为了对抗疲劳,乌军后勤部门把一种叫莫达非尼仿制药磨成粉,混在速溶咖啡里,士兵叫它“白色闪电”。
药物让大脑保持清醒,却也让情绪边缘化,有人开始半夜对着矿道墙壁自言自语,有人情绪变得暴躁。
或许这也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红军城被攻破的契机。
但那是以后,现在的红军城,依旧被三重枷锁牢牢保护着,让俄罗斯军队迟迟难以肯下去。
正如俄罗斯人自己所言:“我们以为包围的是阵地,其实包围的是时间。”
红军城之所以一直拿不下,不是因为某件神秘武器,也不是因为某句口号,而是因为地理、技术、人三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俄军可以炸毁一栋楼,却炸不断一栋楼里的光纤;可以占领一条公路,却占领不了公路边的方言。
战争在这里回归到最原始的博弈,谁熬得过时间,谁就得胜。
高寒.红军城争夺成俄乌冲突胜负手[N].文汇报,2025-11-04
白波.红军城“拉锯战”将见分晓[N].北京晚报,2025-11-11
来源:猫爷的渔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