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只有12秒的视频,被特朗普团队追责成一场可能高达50亿美元的诉讼,让有着近百年历史的BBC一下被推到风口浪尖。11月1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公开表示要把BBC告上法庭,理由就是他们在一部纪录片里动了手脚,把他的讲话剪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一段只有12秒的视频,被特朗普团队追责成一场可能高达50亿美元的诉讼,让有着近百年历史的BBC一下被推到风口浪尖。11月1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公开表示要把BBC告上法庭,理由就是他们在一部纪录片里动了手脚,把他的讲话剪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很多人对BBC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严谨”“可靠”这些标签上,所以这次事件出来时,不少观众第一反应是难以相信。
BBC自己也意识到事情严重,紧急下架了纪录片,负责人辞职,公开承认剪辑误导了观众。但是在态度上,他们只愿意认错,却不愿意掏一分钱赔偿,这种“道歉可以,赔钱免谈”的姿态,很快又点燃了新的争议。
要弄清楚这场纠纷,得先看那段视频到底是怎么来的。BBC在2023年10月28日播出了一部关于特朗普的纪录片,当时距离美国大选投票只有一周。
节目里有一个关键片段,把特朗普在国会山相关演讲中的几句话连在一起,画面先是他讲“去国会山”的内容,紧接着又放上他“要拼命战斗”的话,然后马上切到示威者冲入国会的画面。
对普通观众来说,这种剪辑让人很容易觉得是特朗普在带头煽动行动。
问题在于,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那两句话在现场其实隔了五十多分钟,前面那段是要求支持者用和平的方式表达意见,后面那段聊的是选举争议,并不是在号召大家去冲击国会。被这样一剪,原来的上下文全被抛开,留下的只是一幅“特朗普鼓动暴力”的画面。
而且后来被媒体翻出,早在2022年,BBC另一档节目就用过类似的剪辑手法,还是针对同一场演讲,这让所谓“疏忽”听起来就不太像是一次偶然。
BBC拒绝赔偿时给了好几个理由,其中一个说法是节目只在英国播,不会影响美国,显得有些脱离现实。
在现在这个传播环境里,一段视频从电视屏幕到社交平台,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尤其是涉及特朗普这种全球关注度极高的政治人物,观众根本不会去分辨这是在哪个国家播出的节目,而只会记住那句“他在煽动暴力”。这种名声上的伤害,并不会被国界挡住。
还有一种说法是,既然特朗普已经赢得选举,那就说明没有造成什么实质后果。这个理由同样经不起推敲。
对于任何一个公众人物来说,被贴上“暴乱挑头者”的标签,本身就是非常沉重的负担,这和最后有没有选上,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公众在看待一个领导人时,会把这种负面印象长期记在心里,这种损害并不会因为选举结果而自动消失。
在法律层面上,BBC还试图搬出“新闻自由”的旗号,强调媒体在报道公众人物时需要空间。问题是,美国的诽谤法早就设定了一个门槛,也就是所谓的“真实恶意”标准。
简单说,如果公众人物要起诉媒体,必须证明媒体是在明知有问题,或者根本不管真相的情况下发布了不实内容。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BBC两次用类似的方式剪同一段演讲,而且挑在大选前这种敏感时间节点播出,很难让人相信是在认真核实事实之后做出的编辑决定,反而更像是抱着“先塑造印象再说”的心态去剪片。
回到大选这个背景,这件事就更不只是简单的剪辑失当。国会山的那场冲突,是特朗普最敏感、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就在选民准备投票的关键一周,BBC用这样一段有误导效果的视频加强这一形象,相当于在选举舆论场里重重地推了一把。
在这种时刻,媒体的话语不再只是“在旁边看”,而是会直接影响民众的判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会强调,自己不是只为个人名誉而追责,而是觉得如果这种做法没人制止,今后谁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剪成另一个样子。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起风波真正动摇的是BBC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信任。信任不是靠口号堆出来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报道是否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一家媒体可以有观点,可以有立场,但不能随意改动时间顺序、切掉关键背景,然后再把结果呈现给观众。当观众开始怀疑自己看到的是不是完整的画面,那种被当成“知情者”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
这场可能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官司,当然有法律上的算账,但更像是一根绳子,牵出了媒体权力边界的老问题。观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缺声音,也不缺评论,最缺的是未经加工的事实本身。
对BBC来说,这次风波不只是一段视频惹来的麻烦,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家老牌媒体在面对立场和点击量时,到底还能不能守住真相这条底线。
对整个新闻行业来说,这场争议也在提醒,所谓“新闻自由”,如果离开了对事实的尊重,最终可能会变成一种失去信任的自由。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