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 AI 彻底驱逐活字媒体后,人类将迎来的 “可怕未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43 1

摘要:围绕生成 AI 对文章的 “无偿挪用” 问题,各国媒体与科技企业陷入纷争。数字好莱坞大学特任教授、媒体策划师占部雅一表示:“这对活字媒体而言,可能导致传统商业模式崩塌。欧美已在推进应对措施,但日本的滞后性难以否认。”

围绕生成 AI 对文章的 “无偿挪用” 问题,各国媒体与科技企业陷入纷争。数字好莱坞大学特任教授、媒体策划师占部雅一表示:“这对活字媒体而言,可能导致传统商业模式崩塌。欧美已在推进应对措施,但日本的滞后性难以否认。”

“流量已不再是价值本身。”今年 10 月 14 日,全球知名安全企业 Cloudflare(云 flare)的 CEO 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在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举办的公司全球活动上,发表了这一具有冲击力的观点。这意味着,对于出版商(报纸、出版社等机构)来说,传统 “基于流量(页面浏览量)的广告模式” 将不再奏效。

“生成 AI 正在无偿掠夺出版商的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将流量返还给媒体。如今迫切需要建立保护媒体在生成 AI 领域合法权益的机制。”马修・普林斯的倡议超越了其本职安全业务的范畴,他提出有必要制定新的防护措施,防止生成 AI 无偿挪用内容,实现与出版商的共存。他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问世以来,谷歌、微软、元宇宙(Meta)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布生成 AI 相关产品,其功能实力与普及速度一路加速。

短短 3 年时间,全球已出现数万个 AI 服务。而生成 AI 要锤炼高阶能力,就必须无休止地获取 “大量可信的在线文本信息” 作为训练数据 —— 这些信息的源头,正是报纸、杂志、网络专属媒体等在线媒体的内容。这其中潜藏着巨大问题:生成 AI 一直以近乎免费的方式抓取、收集这些内容。如今,生成 AI 擅自学习、复制出版商的内容并从中获利的 “无偿挪用” 行为,在全球引发了诉讼浪潮。

今年 8 月日本引发热议的,便是日经、朝日、读卖三大报社对“Perplexity AI” 提起的、索赔金额高达 65 亿日元的诉讼。即便这些媒体已明确标注 “禁止 AI 使用”,该 AI 仍擅自收集信息,这正是此次司法诉讼的核心原因。除此之外,包括下图表 1 在内,目前已有数十起相关诉讼正在审理中。

生成 AI 相关著作权侵权诉讼

生成 AI 另一个明确的问题是,不会将其创造的流量返还给出版商。在以往的互联网世界中,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会以 “提供来源链接” 作为信息使用的回报,将流量返还给出版商,以此实现共存。出版商则基于这些回流的流量,通过 “网络广告” 获取收入。但生成 AI 即便给出回答,也几乎不提供指向原网站的链接。这导致流向出版商的流量返还量降至绝望水平。

【显示流量返还急剧下滑的数据】

Google(Gemini):10 年前为 1/2,如今仅为 1/5OpenAI(ChatGPT):1/820Anthropic(Claude):1/32000

另一个问题是,生成 AI 的回答是 “直击要点的答案”,用户往往仅靠 AI 的搜索结果就足以满足需求 —— 这被称为 “零点击搜索”。由于 AI 能给出精准(或接近精准)契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用户已不再需要点击链接,前往原始信息源(出版商)获取内容。以下是由此引发的各品类流量减少预测。

面对生成 AI 引发的媒体行业危机,欧米已通过技术工具与新商业模式推进应对,而日本因相关法律解释模糊,应对明显落后于欧米。

今年 7 月,Cloudflare 以 “内容 / 独立日” 为主题,向出版商推出了两项生存战略,助力其应对危机。

战略①:屏蔽 AI 爬虫,掌握谈判主动权

Cloudflare 提出了可屏蔽擅自收集内容的 AI 爬虫的技术。这一机制不仅能屏蔽爬虫,还能监控 “何时、何地、何种 AI 机器人、访问频率如何”,并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屏蔽。率先评估该技术的美国出版商康泰纳仕集团(发行《Vogue》《GQ》等),采取了明确的三步策略:

AI 爬虫识别与可视化:通过 Cloudflare 工具监控所有 AI 爬虫活动。谈判与授权:仅将签订版权许可合同(支付对价)的 AI 企业列入 “许可名单”。屏蔽 / 限制:完全屏蔽未授权的 AI 爬虫(如 Perplexity AI 等)访问。

这一技术已成为欧盟(版权执行强化)、《纽约时报》等有诉讼经验的主流媒体与 AI 企业谈判的重要武器,正被快速采用。

仅靠屏蔽或筛选并不足够 —— 单纯屏蔽会导致出版商未来收入持续减少。Cloudflare 提出了 PPC 平台概念:生成 AI 服务每爬取一次内容,需向平台支付费用,收益再分配给参与的出版商。这是首个明确生成 AI 与出版商关系 “规则化” 的方案,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可参考苹果的转型:iTunes Music 的按首付费模式,仅用 3-4 年就过渡到 Apple Music 的订阅制。PPC 本质就是生成 AI 领域的 “新闻订阅模式”—— 用户为整体新闻内容付费,费用再分配给内容方。

日本之所以落后于欧米,核心问题在于《著作权法》第 30 条之 4 “学习目的的利用” 的解释模糊。由于对 “AI 能否以学习为目的擅自使用内容” 缺乏明确界定,日本媒体对 Cloudflare 的屏蔽技术仍处于观望阶段,应对节奏明显慢于欧米。

PPC 模式虽为内容对价提供了新路径,但落地仍面临多重阻碍:

需推进法律完善与行业共识,这需要时间沉淀。能否完全弥补出版商原有的广告收入、订阅收入,仍不明确。参考音乐行业,即便有订阅模式,仍需通过演唱会、活动等补充收入,PPC 模式大概率也无法让媒体 “高盈利”。

Cloudflare 的提议为出版商提供了两个明确选择:“通过屏蔽掌握谈判权” 与 “向 AI 爬虫计费(PPC,即按爬取计费)实现收益分配”。但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还藏在更深层的地方。出版商的流量正在流失,但实际上,Google 的整体搜索流量反而在持续增长。

Google 搜索流量的变化

Google 的搜索广告同比反而呈增长态势。这表明,文本类搜索虽在减少,但视频与社交平台广告的增长填补了这一空缺。背后的原因是,尽管文本搜索在减少,但视频和社交平台的搜索量正在拉动整体增长。这意味着,用户获取新闻与生活信息的行为,正从文字向视频、社交平台快速转移。使用 YouTube、TikTok、Facebook、Instagram 等平台观看视频的用户不断增多,消费时长也在持续上升。如此看来,活字(文本)媒体的处境愈发危急。

如果我们的信息获取只剩下视频媒体,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字的传承始于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圣经》的普及。相较于此前的口头传承,文本信息被认为能深化理解、解读与阅读能力,孕育自我意识,培养洞察力。16 世纪的宗教革命中,新教正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与文本信息收集的主动行为不同,视频信息属于被动接收,会削弱人们的思考与解读能力。有报告指出,要预防认知症,不应长时间看电视,而应积极与文本进行互动。

深入思考、自主判断、付诸行动 —— 以及那些可信的文本信息,这些都将被什么所取代?我们从小就常被叮嘱 “不要看太多电视”。如今,TikTok 等社交平台的成瘾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除了 “虚假信息泛滥”,这还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生成 AI 带来的变革,并非互联网初期那种平缓的变化。AI 的进化与普及已成为国家战略,在企业、教育机构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可以说,我们既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也没有旁观的余地。不禁担忧,优质文本的消失会导致 AI 训练数据劣化,进而拖累整个社会的知性水平。

来源:译美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