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情已翻篇,中国年轻人为什么不追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55 1

摘要:全智贤的新剧《暴风圈》一播,不少中国观众都忍不住摇头。这剧里“刻意”提到中国元素,硬是套了层陈腐的偏见滤镜,比如把棚区当做中国城市背景随便糊弄,到底是嫌预算紧还是根本没想认真搞?而这戏带来的争议,居然还碰上韩国民调出炉——数据显示对中国的好感度只剩19%。惊不

全智贤的新剧《暴风圈》一播,不少中国观众都忍不住摇头。这剧里“刻意”提到中国元素,硬是套了层陈腐的偏见滤镜,比如把棚区当做中国城市背景随便糊弄,到底是嫌预算紧还是根本没想认真搞?而这戏带来的争议,居然还碰上韩国民调出炉——数据显示对中国的好感度只剩19%。惊不惊讶?有意思的是,中国网友面对这些,也没什么情绪波动,就像看街边小广告一样淡然,“吵这个干嘛”“无所谓啊”。换作十年前恐怕早已掀起网络骂战,但如今却表现出一种令人称道的冷静克制。

然而反差还真有点大。一边是民调数字低迷,一边是中国艺人却在韩国圈粉成瘾。宋雨琦上综艺成了口头禅生制造厂,于晓光和秋瓷炫夫妻档随手发个家务日常视频,在韩网点击量轻松过亿,大家连锅碗瓢盆都能聊得津津乐道。但更大的神奇是,这些其实也没戳中太多中国年轻人的G点。他们刷短视频,看大片,日程表被国产综艺和国潮排得密密麻麻,韩流似乎已经降格为“可有可无”。

再把时间线拉长,你才发现,对韩流热度逐渐退烧早有迹象。70后的妈妈怀念能让人涕泗横流的《蓝色生死恋》,那时韩国乳液是身份象征;90后的你我可能还记得省饭钱买李敏镐同款卫衣的疯狂,抢不到演唱会票甚至心碎难眠。而现在的00后小朋友联想不起什么“韩流标志”,甚至直接怼护肤品:“国产又配方清楚、价格实惠,我傻吗非要买进口的?”很真实吧。

就算有人仍扛着灯牌去追韩星,也只是单纯喜欢某个人,而不是对“韩国”抱有当年的滤镜般执念。不管是吐槽明洞商圈真的没国内繁华,还是嫌弃传统韩国烤肉端不上“重口味菜单”,本质是“滤镜崩了”。再看看韩剧曾一度营造的甜美梦境:宽敞公寓、精致穿搭和温暖咖啡馆,而如今社交平台的冲浪几分钟就能揭开现实真相——高物价、房租贵、职场人卷到秃头,完完全全就是普通人的日子。泡沫碎了,自然回归平视。

文化娱乐这一块,国产内容更把韩流狠狠甩远。《琅琊榜》《三体》的逼格甚至让人觉得某些韩剧“像是隔壁村的选秀作品”;综艺也别提了,《脱口秀大会》的段子更贴近生活不说,还不会尬笑。还有那些国风服饰、原创动画或者本土音乐,一茬接一茬冒尖,愣是把进口产品挤出了主舞台。相比之下,韩剧撑不过几个热点周期,注定成不了自来水。

消费方面,有一说一,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从花大价钱“为韩货品牌溢价”,转变成审慎消费,无疑是一种觉醒。越来越多人倾向于信赖扎根本地的国货品牌,毕竟性价比和口碑能一眼看清。

所以,当代理性的思考、丰富认知占据主导时,韩剧和韩国,以前那种“光环”般的吸引力消失殆尽。如今年轻人眼中的韩国,就是一个普通国家,一个普通至无需特别关注的大众化选项罢了。

来源:哈尼哈尼医生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