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全运会首金得主”返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6:43 1

摘要:有人算过,她挺举最后一把举起180公斤,相当于把一台家用轿车举过头顶。

她刚下高铁,人群就炸了。

齐齐哈尔南站那天下午像过年,鲜花堆成小山,手机举成森林。

一个穿运动外套的姑娘刚露脸,掌声盖过广播。

她叫李闫,十五运会女子举重最大级别冠军,也是黑龙江首金。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她,可这块金牌已经在网上刷爆。

有人算过,她挺举最后一把举起180公斤,相当于把一台家用轿车举过头顶。

现场裁判按灯那一刻,整个黑龙江代表团蹦起来。

她回家那天,爸妈站在人群最前排。

妈妈手里拎着保温桶,里面是炖了一上午的牛肉。

爸爸一句话没说,先递过去一件厚羽绒服,十一月的齐齐哈尔已经零下。

李闫接过衣服,先把手里的金牌挂到爸爸脖子上。

老人愣住,眼泪在眼眶打转,又怕被拍到,赶紧低头。

这一幕被车站大屏幕反复播放,当天冲上热搜。

有人留言:原来冠军也会怕冷,也会想家。

更多人开始扒她的老底。

2001年出生,齐齐哈尔下面的小县城,小学操场只有篮球架,没有举重台。

12岁被体校老师看中,理由很简单:胳膊长,骨架大,能扛水桶。

第一次进省队,她连杠铃片都不会装。

教练让她先学“蹲”,每天空手蹲两百次,蹲完写感受。

她写:腿像灌铅,筷子都拿不稳。

可第二天六点,她又出现在训练馆门口。

省队老队员回忆,李闫最狠的一次,把男队员拉来做保护,硬是把170公斤从胸口推到头顶。

那天她体重才85公斤。

2023年全国锦标赛,她只拿到第四。

颁奖结束,她把奖牌塞进背包,转身去力量房加练。

教练拦她,她说:我怕下一次还站不上最高台。

十五运会前三个月,她关掉朋友圈,卸载短视频。

每天宿舍、食堂、训练馆三点一线。

称重前夜,她体重超了0.3公斤,跑步机上快走两小时,汗水滴成线。

比赛当天,她出场顺序靠后。

前面选手最好成绩175公斤。

她直接要了180公斤,一次性加5公斤,全场哗然。

杠铃落地,三盏白灯同时亮起,她跪地拍地板。

那一刻,黑龙江首金到账。

领奖结束,她把花环拆成单支,送给看台上最小的志愿者。

小姑娘12岁,身高刚过一米五。

李闫说:我像你这么大时,第一次被叫“大力士”,当时只想躲,现在觉得挺酷。

这句话被省队印成海报,贴在训练馆门口。

一周内,齐齐哈尔体校举重班报名电话被打爆。

校长统计,新增学员里女生占一半,最大的14岁,最小的8岁。

李闫回家的第二天,市体育局把她的启蒙教练请到现场。

老头头发全白,说话直哆嗦:我带了三十多年队员,第一次见这么倔的丫头。

现场有人提问:黑龙江冬天零下三十度,怎么坚持?

老头答:训练馆没暖气,杠铃杆粘手,她先哈两口热气,再抓。

就这一条,九成孩子做不到。

直播弹幕刷屏:原来天赋只是入场券,扛冻才是必杀技。

更多人关心奖金和房子。

李闫在采访里直接摊牌:奖金先给爸妈换套电梯房,剩下的存定期。

自己继续领队里工资,一月七千多,够用。

她说:钱多了,怕睡不踏实。

一句话把主持人噎住,网友却点赞破十万。

有人总结:最稳的理财原来是举铁。

省队透露,国家队已经调她下月报到。

目标很明确,明年世锦赛、后年世界杯。

教练组给她开的计划表上,重量栏写着190公斤。

她爸看完倒吸一口凉气:闺女,再涨就是两个煤气罐。

李闫笑:那就把煤气罐举给世界看。

父女对话被剪成短视频,点赞最高的留言只有四个字:血脉压制。

有人担心她受伤。

她晒出体检报告,骨密度是同龄人均值1.5倍。

医生备注:肌肉量过高,注意拉伸。

网友自嘲:我骨密度低到可以当吸管。

李闫回家第三天,去母校转了一圈。

她把金牌挂在小学教室门口的钉子,旁边是早读表。

老师让孩子们排队摸一摸,再洗手。

她告诉师弟师妹:先别急着举大重量,把动作做丑,做慢,做对。

说完现场示范空杆深蹲,膝盖咔咔响,孩子们笑成一片。

那天放学,校门口小卖部哑铃形状的气球卖断货。

老板进货时发现,厂家已经把包装改成“李闫同款”。

有人问她:万一以后成绩下滑怎么办?

她答:那就回来当教练,继续教人扛水桶。

一句大实话,把焦虑打成碎片。

她离开母校前,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举得起铁,也举得起自己。

粉笔末还没掉完,孩子们已经开始抄。

全网独家,内部流出,马上删。

来源:一心一意百香果Ke7A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