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公开缺席!300亿气候赔偿承诺,还是落了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6:04 1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影响日益加剧,2025年11月10日至24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30次缔约方会议(COP30)成为国际气候行动的关键节点。会议选址亚马逊腹地,凸显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将地方生态系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紧密相连。各国领导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红海风向观点

总理及其他联邦高层缺席COP30,暗示着优先事项的调整与预期目标的下调。

随着全球气候影响日益加剧,2025年11月10日至24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30次缔约方会议(COP30)成为国际气候行动的关键节点。会议选址亚马逊腹地,凸显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将地方生态系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紧密相连。各国领导人有望在《巴黎协定》全球适应目标框架下,超越承诺与口号,采取切实行动。

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COP27峰会上,巴基斯坦的参与意义非凡——当时该国正遭受影响逾3300万人、造成超过300亿美元损失的灾难性洪水冲击。由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 (Shehbaz Sharif)、外交部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 (Bilawal Bhutto Zardari) 及气候变化部长谢里·雷曼 (Sherry Rehman) 率领的巴基斯坦代表团,成为气候正义的有力倡导者。他们强调,那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却对全球排放责任最小的国家,理应获得紧急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巴基斯坦在推动“损失与损害基金” (Loss and Damage Fund)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基金的设立既是道德层面的胜利,也是全球南方国家外交层面的重大突破。巴基斯坦通过积极参与,将国家灾难转化为呼吁全球团结与公平气候融资的有力诉求,从而成为塑造国际气候议程的重要力量。

然而,围绕COP27形成的势头与高度期待已逐渐让位于更为审慎务实的立场。2023年迪拜COP28期间,时任巴基斯坦看守政府总理安瓦尔·哈克·卡卡尔 (Anwar-ul-Haq Kakar) 重申了巴基斯坦在政治过渡期维持国际气候影响力的承诺。去年在巴库举行的COP29上,总理谢里夫再度呼吁实现公平融资与适应支持。

相形之下,今年在贝伦举行的COP30峰会,巴基斯坦的代表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丽亚姆·纳瓦兹·谢里夫 (Mariyam Nawaz Sharif)。这一安排既凸显了次国家层级领导力的崛起,也清晰地暗示了国家层面关注重心的转移。总理及其他联邦高层的缺席,反映出巴基斯坦优先事项的演变与预期的调降——在经历历届会议于资金、损失与损害及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上进展有限之后,国家似乎正在调整其战略重心。

巴基斯坦面临严峻的气候脆弱性。该国人类发展指数 (HDI) 仅为0.544(全球排名第168位),在2026年气候风险指数中位列第15位,持续承受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挑战,而历届政府均未能有效应对。尽管存在这些脆弱性,巴基斯坦在参加全球气候峰会时往往对资金和技术援助抱有高期望,但其国内准备工作、机构能力和执行机制却十分有限,难以将全球承诺转化为切实的国内成果。

集水区降雨强度日益加剧,导致主要水坝淤积加速、蓄水能力下降、洪水风险加剧,这些脆弱性因此进一步恶化。气温上升加剧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热应力,严重削弱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交通、工业和农业产生的空气污染形成有毒烟雾,导致航空中断、能见度降低及呼吸道疾病蔓延。该国本就稀少的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而印度河三角洲的沿海生态系统正遭受咸水入侵,红树林、渔业和农业均遭受破坏。海平面上升与气旋活动加剧进一步威胁沿海居民,而水资源分配争端、公共卫生危机及气候迁徙加剧,凸显了巴基斯坦的深层脆弱性。

作为国家生命线的印度河流域因过度开采与气候变化承受巨大压力。美国宇航局 (NASA) 2015年将其列为全球第二大超负荷含水层,警告持续地下水枯竭将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冰川消退加剧了流域危机: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 (ICIMOD) 报告显示,为印度河提供水源的冰川已有三分之一消融;另一项研究发现,1980至2013年间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的关键冰川缩减了17%,对水资源供给和粮食生产构成长期威胁。

人口增长与气候多变性仍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尽管全球化可通过贸易与创新提供助力,巴基斯坦仍需优先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抗旱耐热作物、高效灌溉、可持续水土管理、预警系统以及改进粮食储运网络。赋能小农户并使贸易与粮食安全目标保持一致同样至关重要。

尽管巴基斯坦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全球的0.9%,其拉合尔、卡拉奇、伊斯兰堡等主要城市却长期遭受有害雾霾困扰。老旧车辆、工业排放、秸秆焚烧、垃圾焚烧及跨境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新冠疫情封锁期间的暂时改善凸显了机动车排放的主导作用,更强调了制定全面可执行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紧迫性。

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巴基斯坦的危机。根据《2025年气候风险指数》,该国在2022年遭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估计损失约300亿美元。然而巴基斯坦在获取损失与损害基金方面仍面临重大障碍,COP28和COP29会议均未能提供实质性气候资金。

这些挫折不仅凸显全球融资缺口,更暴露巴基斯坦国内能力短板——机构协调薄弱、技术专长有限、项目筹备机制不足——这些因素阻碍了该国有效参与国际气候框架。该国必须紧急完善《国家适应计划(2023)》,并强化即将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 3.0)》,确保气候行动具备可衡量性、资源保障性,并建立在经过充分研究且经济可行的项目基础上。

在COP30峰会上,巴基斯坦的战略聚焦四大要务:争取公平气候融资、优先获取赠款型适应资金、推动可负担的可再生及绿色技术转让、强化制度技术与人力资源以确保有效执行。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持的多边项目有望吸引更多国际关注与参与。“活生生的印度河” (Living Indus) 倡议、信德省红树林恢复计划、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十亿树海啸” (Billion Tree Tsunami) 等举措,彰显了巴基斯坦对韧性建设与生态系统修复的承诺。这些行动与联合国“气候赋权行动” (ACE) 相呼应,强调公众参与,推动青年和妇女融入社区主导的适应行动。

尽管中美贸易争端、国际气候融资优先事项调整等地缘政治紧张局局势带来挑战,巴基斯坦仍可依托南南合作推进共同适应目标,增强区域韧性。对巴基斯坦而言,COP30不仅是承诺的试金石,更是将脆弱性转化为战略影响力的契机。通过将资金、技术、透明度、问责机制及社区赋权融入协调一致的国家战略,巴基斯坦可在国际舞台展现其准备就绪与可信度。在贝伦会议上采取积极透明的参与姿态,将强化巴基斯坦的气候外交,规划出坚韧的前进路径,使该国在受气候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中成为负责任的领导者,同时守护其人民、经济与环境。

从沙姆沙伊赫的聚光灯中心,到贝伦的“选择性”参与,巴基斯坦的气候外交轨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弧线。这条弧线,映照出的是全球气候承诺的“空洞”与国内治理“短板”之间的巨大鸿沟。当总理的专机不再飞往气候大会,或许意味着一种务实的清醒:真正的战斗,不在于亚马逊雨林中的谈判桌,而在于印度河畔的淤积水坝、在于拉合尔令人窒息的雾霾、在于那些缺乏技术和资金去应对下一场洪水的社区。那份在COP27上赢得的“损失与损害”的道德胜利,若不能转化为国内切实的治理能力和透明的执行机制,终究难以在下一次超级季风到来时,拯救任何一个家庭。

从气候“受害者”的全球代言人,到如今的“选择性”参与,你如何看待巴基斯坦的这种策略转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 阿卜杜勒·瓦希德·布托 (Abdul Wahid Bhutto)

来源:红海风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