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红极一时的卤味品牌“遇见小黄鸭”,如今成了非法集资的典型案例。2025年6月,品牌创始人熊亿川站上重庆渝中区法院的被告席;同年9月,警方对涉案账户实施冻结,并督促相关人员主动退缴违法所得。
曾红极一时的卤味品牌“遇见小黄鸭”,如今成了非法集资的典型案例。2025年6月,品牌创始人熊亿川站上重庆渝中区法院的被告席;同年9月,警方对涉案账户实施冻结,并督促相关人员主动退缴违法所得。
文章编辑:xiao_13786959286
这个2021年10月才诞生的品牌,巅峰时期曾创造“18个月开出2000家门店”的扩张神话,还以“实体+互联网”模式为噱头,宣称要冲刺纳斯达克,最终却暴露了其卷走8亿元资金的庞氏骗局本质。
一、扩张神话背后:不是卖卤味,是“造局”圈钱
“遇见小黄鸭”的快速扩张,并非依赖产品竞争力,而是靠“人设包装+流量引流+模式套路”的组合拳,本质是为后续募资铺路:
1. 创始人“精英人设”全靠虚构
创始人熊亿川对外打造“连续成功创业者”形象:自称大学期间涉足对俄贸易,2014年创办饮料品牌,2018年运营的旅游公司估值过亿……还频频放出“冲刺纳斯达克”的口号,给投资者描绘财富蓝图。
这些履历经调查后真实性存疑,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塑造“靠谱老板”形象,降低大众的投资警惕性,为后续募资做铺垫。
2. 网红业态设计:既吸流量又造假象
品牌主打“卤味+果茶+甜品”的产品组合,精准瞄准年轻消费群体:预包装卤味覆盖居家、办公场景;网红果茶采用高颜值杯身设计,方便消费者拍照传播;卡通甜品则吸引亲子家庭到店。
门店内专门设置打卡墙,引导顾客发朋友圈分享,形成“到店消费—社交传播—吸引新客”的引流闭环,既节省了广告成本,又为后续“共享股东”模式营造出“生意火爆”的虚假繁荣。
二、核心陷阱:“共享股东”模式,三步套牢投资者
“2.98万当老板,无需操心运营,天天享受分红”——这一极具诱惑力的宣传,正是“遇见小黄鸭”的募资核心。
看似低门槛的投资模式,每一步都暗藏圈套:
1. 熟人裂变:从身边人下手突破信任防线
招商优先从亲友圈层切入,设置“老股东介绍新股东可获奖励”的机制。
推广话术聚焦“甩手掌柜式创业”,强调“无需参与运营就能拿分红”,同时展示精心剪辑的“媒体报道片段” “门店客流密集的视频”,利用“熟人推荐”的信任背书,让投资者产生“身边人都参与了,肯定靠谱”的错觉。
2. 高端造势:用“上市预期”刺激追加投资
品牌定期在高端酒店举办“上市启动会”,熊亿川亲自到场站台,反复强调“登陆纳斯达克”的目标,现场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流程规范,营造出“即将上市的正规企业”氛围。
不少投资者在这种场景感染下,会主动追加投资额度。
3. 限时逼单:制造紧迫感促成交
通过“限时优惠”制造稀缺性,宣称“当前投资门槛仅2.98万,6月起将上调至3.28万”,利用投资者“怕错过优惠”的心理,促使其仓促决策。
同时,品牌将单店拆分为12个投资单元,设置4.98万(占股5%的“合伙人代表”)、3.28万(占股4%的“普通合伙人”)等不同档位,最低2.98万即可参与,极大降低了投资门槛,实现“广撒网多敛财”的目的。
三、分红假象:数字游戏掩盖的资金窟窿
投资后,投资者会收到专属小程序账号,上面实时显示“门店营业额”“当日分红金额”,例如显示门店日销5000元时,投资者可获116元分红,看似收益稳定。
但这些全是精心设计的数字骗局:
1. 营业额严重造假
警方调查证实,多数门店实际营业额不足小程序显示金额的三分之一,部分门店租期仅3个月就已关门,但小程序仍持续显示“每日盈利”。
2. 分红规则玩文字猫腻
品牌宣称“按营业额的58%分红”,却刻意回避“净利润”概念。实际上,门店运营需扣除房租、人工、原料等成本,真实净利润仅为营业额的15%左右,投资者实际能拿到的分红不足显示金额的四分之一。
3. 承诺兑现全凭“拖延术”
针对“营业额不达标可免费迁店”的承诺,当投资者提出迁店需求时,总部便以“小程序升级”“系统维护”等理由无限期拖延,最终不了了之。
四、崩盘真相: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逻辑
“遇见小黄鸭”的核心盈利模式并非门店经营,而是依赖新投资者的资金维持运转,典型的庞氏骗局逻辑:单店募资约42万元,2000家门店理论上吸纳资金达8亿元。
这些资金中,仅30%用于门店简单装修,20%用于给老股东发放“分红”维持假象,剩余50%则直接流入品牌总部及相关人员口袋。
2023年8月,新投资者增长放缓,资金链开始紧张;10月,大量投资者发现分红无法提现;11月,全国门店批量闭店,不少投资者才发现自己投资的门店竟从未实际营业,只是一个“空壳”。
此后,品牌试图推出“遇见果之旅”新品牌,以“水果门店+境外旅游”为新噱头吸引老股东续投,延缓崩盘,但最终仍难逃失败结局。
五、警示:远离“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陷阱
“遇见小黄鸭”的崩盘,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模式创新不能沦为违规敛财的幌子,脱离合规底线、缺乏真实盈利支撑的“商业创新”,本质就是骗局。
该品牌的核心问题在于,未取得金融监管许可便向公众公开募资,靠新资金兑付旧收益的“拆东墙补西墙”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从商业逻辑来看,“低门槛+全托管+高分红”的组合本身就违背市场规律——任何正常经营的实体项目,都无法在无需投资者参与管理的前提下,持续支付高额回报。
最后提醒:若不慎接触类似非法集资项目,务必保存好投资合同、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向当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非办)举报,及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更多人受骗。
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源于互联网。小编不参与项目运营、投资,也不收费推广、私下评估项目。文中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开发需求者模式案例参考。如有违规、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玩家勿扰!玩家勿扰!玩家勿扰!谢谢!
来源:软件开发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