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舆论战:1894-1895年日本媒体如何用谎言为侵略加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5:51 1

摘要:在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媒体如同被军国主义攥紧的“舆论利刃”,以高度一致的贬低叙事,将清王朝塑造成“腐败、懦弱、野蛮”的符号,既为侵略战争披上“合法”外衣,更在日本民众心中种下对中国的刻板偏见,成为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推手。

1894年7月,朝鲜牙山湾的海风裹挟着不安的气息,清军“济远”舰与日军“吉野”舰的短暂交火,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当黄海海面的炮声还未传到日本本土时,东京、大阪的报社编辑部里,油墨已滚烫地印出对华蔑视的标题。

《读卖新闻》的印刷机彻夜运转,《东京日日新闻》的头条用刺眼的朱红油墨标注“清国腐败至极”,《朝日新闻》的插画师正加急绘制清军将领跪地求饶的漫画。

在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媒体如同被军国主义攥紧的“舆论利刃”,以高度一致的贬低叙事,将清王朝塑造成“腐败、懦弱、野蛮”的符号,既为侵略战争披上“合法”外衣,更在日本民众心中种下对中国的刻板偏见,成为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推手。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舆论攻击,首先聚焦于“清王朝的腐败”,仿佛要将这个古老帝国的“溃烂之处”逐一撕开,晾晒在日本民众眼前。

当时的主流报纸如《读卖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几乎每天都会开辟“清国见闻”专栏,刊登所谓“来自前线的秘报”,内容清一色是清朝官场的贪腐丑闻与军队的涣散乱象。

《东京日日新闻》曾在1894年8月连载《清国官场黑幕》,用三整版篇幅“揭露”清军粮道官员的贪腐行径:报道称,负责运送军粮的官员将朝廷拨付的军饷克扣近半,把优质大米倒卖牟利,转而用发霉的杂粮、掺沙的糙米充作军粮,甚至有士兵因误食变质粮食而腹泻不止,丧失战斗力。

为了增强“真实性”,报社还配上了插画:留着油光水滑长辫的清朝官员,穿着绸缎马褂,正眯着眼用算盘计算赃款,而一旁的清军士兵瘦骨嶙峋,捧着发黑的窝头欲哭无泪。

这些报道从未标注消息来源,却被日本民众深信不疑——在明治维新后追求“文明开化”的日本看来,“贪污成风”的清王朝,早已是落后时代的“朽木”。

平壤战役后的舆论操纵,更是将这种“腐败叙事”推向极致。

事实上,清军在平壤的撤退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基于战场形势的战术调整:当时日军已占据兵力优势,且切断了清军的补给线,为避免全军覆没,清军将领左宝贵、卫汝贵等决定主动撤离,保存有生力量。

但日本媒体却将这场撤退歪曲为“全线溃逃”的懦夫行为。

《读卖新闻》在1894年9月21日的头版,以《东亚懦夫的丑态:平壤大溃逃》为题,宣称清军将领“听闻日军冲锋号便吓得魂飞魄散,连象征指挥权的令旗都来不及带走,骑着快马率先逃离”,甚至编造“清军士兵为了跑得更快,丢弃了武器、铠甲,有的还脱下军装混入平民中”的细节。

报社还特意请来知名插画师,绘制了清军士兵抱头鼠窜的画面:有的士兵丢掉长矛,有的跪倒在地向日军求饶,与日军士兵“举着军刀英勇冲锋”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篇报道当天的发行量突破10万份,街头巷尾的日本民众拿着报纸议论纷纷,“清国士兵是懦夫”的印象,就此深深扎根。

除了攻击清朝的政治腐败,日本媒体还将矛头对准清军的军事力量,尤其热衷于将北洋水师塑造成“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以此消解日本民众对“亚洲第一舰队”的畏惧,煽动战争信心。

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铁甲舰,一度是亚洲最强海军力量,这让急于扩张的日本始终如芒在背。

为了打破这种“威慑”,日本媒体开始刻意放大北洋水师的弱点,甚至编造谣言抹黑其战斗力。

1894年6月,《朝日新闻》连载《北洋水师弱点剖析》,详细罗列“军舰老化、弹药不足、官兵训练废弛”等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谣言便是“清军士兵在炮管上晾晒衣物”。

报道称,有日本商人在威海卫港看到,北洋水师的“定远”舰炮管上挂满了士兵的衣裤,“连主炮都被当作晾衣架,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这则后来被证实为虚构的细节,因极具画面感而迅速传播,不仅成为日本民众茶余饭后的笑谈,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引用,间接影响了国际舆论对北洋水师的判断。

黄海海战后,日本媒体更是借“胜利”大肆渲染“中国不堪一击”。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大东沟海域展开激战,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等五艘军舰,日军虽有三艘军舰重伤,但未沉一艘,这场战役成为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战役结束仅三天,《朝日新闻》便刊登了一幅极具挑衅性的漫画:画面中央是倾斜的清军“致远”舰,桅杆上歪歪扭扭挂着一面白旗,留着长辫的清军将领穿着长袍,弯腰向旁边的日军“吉野”舰作揖求饶,而日军士兵则站在甲板上,手举军刀哈哈大笑,太阳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这幅漫画被张贴在东京、大阪、横滨等城市的街头巷尾,报社还特意制作了小幅版报纸,免费发放给学校、工厂,让孩童与工人都能看到。

《朝日新闻》在配文中写道:“清国海军如同泥捏的偶像,一触即碎,我皇军的胜利指日可待!”这种密集的舆论轰炸,让日本民众彻底相信“清国不堪一击”,甚至有市民自发组织“祝捷游行”,挥舞着太阳旗在街头高呼“皇军万岁”。

为了让侵略战争更具“正当性”,日本媒体还精心构建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将日本塑造成“亚洲文明的觉醒者”,将清王朝描述为“停滞不前的野蛮国度”,甚至不惜伪造信息、颠倒黑白,掩盖日军的战争暴行。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文明开化”热潮中:东京街头出现了西装革履的市民,学校里教授数理化与西方历史,铁路、电报等现代设施逐渐普及。日本媒体便以此为“文明标杆”,对清王朝进行全方位贬低。

1894年10月,英文报纸《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发表社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称“中国仍沉溺于鸦片与迷信,官员们醉心于科举八股,士兵们不懂现代战术,这样的国家根本无法理解现代战争的逻辑”。

社论中还特意对比了中日两国的教育:“日本的新式学堂里,学生在学习蒸汽机原理与国际法;而清国的私塾中,孩童还在背诵‘之乎者也’,讨论如何写好八股文。”这种刻意的对比,将甲午战争定义为“文明拯救野蛮”的“正义之战”,让日本民众坚信自己是在“解放亚洲”,而非发动侵略。

更令人不齿的是,日本媒体对日军暴行的集体掩盖与歪曲!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城内平民展开了长达四天三夜的大屠杀,死难者超过两万人,街道上尸体堆积如山,连婴儿都未能幸免。然而,日本媒体却对这场暴行集体失声,反而编造谎言抹黑清军。

《万朝报》在11月25日的报道中称,“清军士兵伪装成平民,手持匕首刺杀日军伤员,我皇军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甚至声称“旅顺城内的平民大多是清军的帮凶,伤亡是‘咎由自取’”。

《东京日日新闻》更离谱,刊登了一张“清军虐待日本战俘”的伪造照片:照片中,几个“清军士兵”穿着破烂的军装,正用鞭子抽打绑在柱子上的“日本战俘”,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清军士兵”的发辫是用假头发粘贴的,“战俘”的表情僵硬——这张照片其实是日本报社找演员化妆拍摄的。

这些谎言被大肆传播,煽动起日本民众对清朝的仇恨,许多市民写信给军部,要求“严惩清国野蛮人”,却不知自己早已被媒体蒙蔽,成为战争暴行的“帮凶”。

为了让战争获得更广泛的民众支持,日本媒体还积极推动“全民参战”的氛围,将战争包装成“每个日本人的爱国责任”,同时对少数理性反思声音进行残酷压制。

大阪《每日新闻》是这场“舆论动员”的急先锋。

1894年10月,报社专门开设“军舰建造资金”专栏,每天刊登市民的捐款名单与数额:东京的小学生省下零花钱捐出来,大阪的商人一次性捐赠1000日元,甚至有家庭主妇变卖首饰筹款。专栏还实时公布各地筹款数额,用“东京已筹12万日元,大阪暂居第二”的字样激发城市间的竞争,同时配上“为了皇军的胜利,献出您的一份力量”的标语。

报社还制作了专属的木质捐款箱,放置在商场、车站、寺庙等公共场所,箱子上雕刻着太阳旗与军舰图案,旁边贴着“一钱也是爱国心”的海报。

据统计仅“军舰建造资金”一项,日本民众在战争期间共捐款超过200万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1/10——这些资金最终被用于建造“富士”“八岛”等新军舰,成为日本后续扩张的军事资本。

除了募捐,日本媒体还热衷于组织“胜利游行”。

每当日军取得“战果”,报社便会联合地方政府、学校、商会,在街头举行盛大游行:学生举着太阳旗走在最前面,工人队伍抬着“皇军大捷”的横幅,商人则向路边民众分发免费的清酒与点心。

《读卖新闻》会用整版篇幅报道游行盛况,刊登市民的“爱国感言”,如“看到游行队伍,我为自己是日本人而自豪”“愿意为国家战死沙场”等。

这种密集的舆论动员,让日本民众彻底陷入民族主义的狂潮,甚至有青年主动报名参军,高呼“打倒清国”的口号——他们不知道,自己奔赴的,其实是一场侵略他国的不义之战。

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中,少数理性的反思声音被彻底边缘化。

当时,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发表了《日清战争之义》一文,质疑战争的合法性。

他在文中写道:“日本以‘保护朝鲜’为名发动战争,实则是为了扩张领土,这种行为违背了道义,更会让日本陷入军国主义的泥潭。”

然而,这篇文章刚一发表,就遭到主流媒体的猛烈抨击。《时事新报》称内村鉴三是“日本的叛徒”“文明的敌人”,《朝日新闻》则发起“声讨内村”的运动,号召读者写信谴责他,甚至公布了内村的住址,煽动民众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内村鉴三不仅被所在的学校解雇,还收到了大量威胁信,信中写着“你应该剖腹谢罪”,最终被迫流亡美国。事实上,当时日本国内并非没有反对战争的声音,一些学者、记者也曾私下质疑战争的正义性,但严苛的“媒体自律机制”让他们不敢发声。

报社编辑会主动删除“不利”的报道,记者若调查日军暴行便会被解雇,甚至有媒体人因发表“温和言论”而被指控“危害国家利益”。

在军国主义的高压下,日本媒体彻底沦为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再也容不下任何理性的反思。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清朝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还迫使清朝承认朝鲜“独立”(实则为日本吞并朝鲜铺路)。

而日本媒体并未停止舆论操纵,反而开始鼓吹“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理念,为后续侵略战争造势。

《东京日日新闻》在1895年5月发表社论称:“甲午胜利证明,大和民族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有责任领导黄种人摆脱白人殖民压迫”——这种“种族优越论”的宣扬,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为1904年日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偏见。被媒体误导的日本民众,将“清国腐败、懦弱、野蛮”的印象代代相传,甚至在二战后,这种偏见仍影响着两国民间关系。

直到今天,一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落后、不文明”的刻板印象中,这与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媒体的舆论操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回望1894-1895年的那段历史,日本媒体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舆论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信息载体”,当它被意识形态操控时,就会变成极具破坏力的“战争武器”。

日本媒体刻意制造的“他者劣等”叙事,不仅服务于短期的战争目标,更成为长期殖民统治的心理铺垫,让侵略行为变得“合理化”“正义化”。

而这种操纵的代价,不仅是被侵略国家的深重苦难,更是侵略者自身的道德沦丧——当一个国家的媒体失去了求真的勇气,当民众被谎言蒙蔽了双眼,这个国家就会在军国主义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如今,甲午战争的硝烟已散去130余年,但那段历史留下的教训依然清晰:维护和平的前提,是警惕媒体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操纵,是保持对“权威叙事”的质疑精神。

日本的未来,从来都不在“扩张”的幻梦里,而在正视历史、尊重和平的选择中,一旦违背历史的方向,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必将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这不仅是对日本的警示,更是对全世界的提醒:舆论的正义,永远是和平的第一道防线——听到右翼势力的狂妄叫嚣,我们既不生气,也不愤怒,反而挺高兴的,因为终于有机会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来源:理想国307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