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赤身裸体暴亡于卧室的床上。当家人发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皮肤发绿,睡衣和床单都被撕碎。很显然,他在死前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即使在外行人看来,都会认为白崇禧的死存在着蹊跷。
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赤身裸体暴亡于卧室的床上。当家人发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皮肤发绿,睡衣和床单都被撕碎。很显然,他在死前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即使在外行人看来,都会认为白崇禧的死存在着蹊跷。
多年后,昔日谋害吴石将军的凶手——“保密局”大特务谷正文解密:“是我干的”。而这也让白崇禧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950年3月1日,毛人凤在蒋介石的亲自授意下,以“通共”罪名逮捕了吴石。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吩咐毛人凤,要将白崇禧一并干掉。
他明确指示毛人凤:"白崇禧是历史罪人,一定要肃清他。"与此同时,蒋介石还指示毛人凤把事情做干净点,不要露出马脚。
蒋介石为何选择在逮捕吴石的当日处理白崇禧?其实这并非偶然。
从直接原因看,吴石和白崇禧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白崇禧与吴石同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在校期间,两人并不算熟识,但多年后,两人在军中重逢,便开始了两人密切的合作。
1938 年时,白崇禧任桂林行营主任,将在重庆赋闲的吴石调至麾下任参谋处处长。一年后,白崇禧力荐吴石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直言 "非吴景略 (吴石字) 不能掌全局",展现出对其军事才能的极高评价。
1941年,白崇禧升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后,将吴石调到南京,任命为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主管对日情报工作。
因此,吴石的逐级升迁,离不开白崇禧对他的重用和赏识。因此吴石一般被认为是“新桂系”成员。
到了1947年,白崇禧又力荐吴石担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而这个举荐,最终成为蒋介石日后整治白崇禧的直接把柄。
因此吴石被捕后,白崇禧立即因“举荐吴石不当”,而遭到了记大过的处分。而从长远来看,蒋介石已经萌生出对白崇禧的杀心。
事实上,蒋介石想杀白崇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蒋介石和白崇禧确实有密切合作的经历,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也颇为欣赏。然而白崇禧始终看不上蒋介石,对他“一分合作,九分不合作”。曾联合各大军阀多次反蒋,逼的蒋介石狼狈不堪、多次下野。
但是由于日本以及中共的威胁,蒋介石又不得不启用白崇禧。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却认为自己就不该重用白崇禧,特别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对白崇禧的仇恨到达了顶峰。
当时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司令,蒋介石本有心让他一并指挥徐州“剿总”的部队,合两大集团,与解放军决战于徐州、蚌埠。
一开始白崇禧确实同意了,但事到临头,白崇禧却甩了担子。有些人认为,白崇禧看到中原国军沿着铁路线,呈“十字”分布,是兵家最忌讳的“死亡十字”。因此白崇禧料定国军必败,不愿趟这个浑水。
但依然有很多人认为,白崇禧就是单纯想看蒋介石的笑话,等蒋介石主力被解放军全歼,他的桂系势力就能取而代之。
结果到了淮海战役时,白崇禧果然“按兵不动”。当淮海战役已呈白热化阶段时,白崇禧仅允许黄维兵团的12万大军东向支援,却手捂30多万军队不肯行动。
蒋介石曾多次致电要求调战斗力极强的第二军 参战,白崇禧 却"派部队把船只看管起来",扣押所有轮船,使该军无法渡江。
宋希濂曾多次请战,然而白崇禧却"劝告宋不要枉自出兵",并 "命令张淦、宋希濂原地戒备,别动",直接导致十余万精锐无法参战。
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白崇禧"即刻东进解徐州之围!" 白崇禧却冷淡回应:"华中兵力单薄,无力东援"。
根据白崇禧自己的说法,他认为中原之局已经不可救药,贸然东进支援,只会是“抱薪救火”,肉包子打狗。还不如留着兵力,保留国民党的一点元气。但在蒋介石眼里,白崇禧就是不服从命令,就是在拆台。
淮海战役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尽,不得不选择下野。白崇禧的盟友——李宗仁,成为了所谓的“代总统”。
失去“总统”之位的蒋介石,对白崇禧以及桂系的仇恨上升到了极点,对白崇禧本人也生起了杀心。然而怎奈当时白崇禧手里依然有十多万桂系部队,根本无法下手,他所能做的,就是拆桂系的台。
我军在渡江战役中之所以能如此顺利,除了我军战斗力强大外,还与蒋系与桂系的明争暗斗有着极大的关系。
1949年末,第四野战军横扫中南,桂系部队在衡宝战役中耗尽了力量。随着广西战役的结束,白崇禧苦心经营的桂系部队最终片甲不返。由此,白崇禧彻底成了光杆司令,而蒋介石终于等到了清算他的时机。
蒋介石非常狡猾,他唯恐白崇禧被共产党统战,于是不断向白崇禧传递消息,希望他去台湾“帮助”自己。他还针对白崇禧耳根子软,好戴高帽的特点,不断派人游说白崇禧,好话说尽,并说“日后自有重用”,还派专人送金条到海口。蒋介石许诺,只要白崇禧到了台湾,就给他授予“国防部长”之职。
对此李宗仁苦口婆心劝白崇禧,说台湾已经成为“蒋家天下”,去台湾就是自投罗网。然而白崇禧已经为蒋介石花言巧语所迷惑,反而指责李宗仁“太过软弱,不像军人。”
就这样,亲密合作了大半辈子的“李白”从此分道扬镳。李宗仁去了美国,而白崇禧则飞往了台湾。为了“李白”选择有如此多的不同?
这是因为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反蒋”方面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李宗仁觊觎的是蒋介石的最高权力,而白崇禧单纯看不上蒋介石的指挥才能,是“怒其不争”。
白崇禧败走台湾之后,曾不止一次对自己的儿子说:
“蒋介石是器重我的,只是我有些话他没听。”
正所谓“良言难劝该死的鬼”。白崇禧以“给历史一个交代”为由,飞往了台北。然而当他一下飞机,就发现自己成了蒋介石的笼中之鸟,而白崇禧后半生的悲剧由此展开。
然而事实上,蒋介石之所以一直拉拢白崇禧,完全是因为李宗仁出逃美国,需要一个牵制的力量。李宗仁逃走后,他绝不会让白崇禧再跑了。他针对白崇禧耳根子软,好戴高帽的特点,不断派人游说白崇禧,好话说尽,并说“日后自有重用”,还派专人送金条到海口。一来二去,白崇禧最终飞离海南岛,前往了台湾。
然而白崇禧一下地,便发现自己已经中了蒋介石的圈套。台湾本就是蒋介石清一色的天下,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白崇禧一到台湾,自然便成了蒋介石的笼中之鸟,成为牵制李宗仁的工具。而这,也注定了白崇禧悲剧的余生。
蒋介石一到台湾,便立即“复行视事”。他痛定思痛,决定重整党务,彻底结束国民党派系林立、内斗如麻的局面。而吴石案的事发,正好给了蒋介石绝妙的抓手。
前文也提到了,吴石和白崇禧情同莫逆。吴石被证明是“共谍”后,蒋介石显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白崇禧。因此吴石被捕的当天,蒋介石就授意毛人凤干掉白崇禧。
但是国民党在台湾立足未稳,突然杀掉白崇禧这个“党国元老”影响太坏,因此蒋介石还是决定从长计议,毕竟白崇禧是个死老虎,插翅难飞。
与此同时,由于李宗仁逃去了美国,并且还自称是“合法总统”。因此白崇禧便成为牵制李宗仁的工具。只要李宗仁不被统战,白崇禧就还有命在。
白崇禧虽然暂时不死,但蒋介石对他的迫害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毛人凤指示谷正文:“把白崇禧盯紧一点”。因此白崇禧每次出门,都会发现自己身后人跟着。
例如,有一次白崇禧出车公干,却发现后面一直跟着一辆吉普车。走了没多久,后面的吉普车就抛锚了。白崇禧立即知道,这是一辆盯梢的车,于是他派侍从告诉那辆车的人不要着急,慢慢修车。等修好了,再继续跟踪我们。奉命监视的特工人员没料到已经被白崇禧看出了端倪,显得十分尴尬。
还有一次,白崇禧和朋友喝咖啡。喝着喝着,白崇禧突然对服务员说:“把另外两桌朋友的咖啡钱也付了。”朋友莫名其妙,白崇禧则回答:“我看出他们是监视我的人,这个客自然该由我来请。”事后证明,那两桌人确实是负责监视的特工。
到了1952年,蒋经国突然派人进入白家大宅,将白崇禧家翻了个底朝天,甚至连地板都掀开了。白崇禧回到家,看到自己家里一片狼藉,于是质问蒋经国:“你为什么搜查我的家?”
谁知蒋经国却毫不在意地回答:“这是我父亲的命令,你自己打电话就好了。”
面对白崇禧的质问,蒋介石装出一副无辜的模样:“我知道这事,但又不是针对你,对所有人都如此。”
一开始白崇禧还幻想着蒋介石兑现“日后必有重用”的承诺。但到了1952年10月的“七大”会议上,几乎所有的国民党六届常委都被选为“评议委员”,而白崇禧竟然连名单都没上。白崇禧现在才意识到,对于蒋介石这个流氓的话,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两年后,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清算正式开始。1954年,40多个“国大代表”联合弹劾白崇禧,宣布白崇禧三大罪状。
一、白崇禧吞没中央银行库存的7万两黄金;二、汉口中央银行被吞没370万两白银;三、徐州会战时白崇禧按兵不动,不遵统帅调兵命令,拥兵自卫。
白崇禧一听急了,他说:
“徐州会战时,我将华中主力5个军1个师驰援徐州,全都牺牲了,而另一部分军队要和刘伯承周旋,无法抽调,怎么叫坐观成败呢?”
白崇禧很清楚幕后主使是谁,于是他给蒋介石写信,详述自己自北伐战争以来的战功。不仅如此,白崇禧还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既然蒋介石跟他翻旧账,那么他也要给蒋介石翻旧账。
他说起了1946年的四平战役,当时东北民主联军被国军击败并紧追不舍,眼看林总就要去白山黑水打游击。结果蒋介石不听白崇禧苦劝,反而听从了马歇尔的调停,不再追赶。对此,白崇禧深以为恨,认为这本是取得全胜的好机会。
于是他在信中表示,“我当初让你乘胜追击你没听,影响了大局,何至于如今败到台湾来?”
蒋介石发现白崇禧还是不服气,于是依然在各种场合揶揄、恶心白崇禧。蒋介石在各种场合讲话,只要讲到在大陆的失败,就要拿白崇禧来当典型。
一开始,白崇禧还会辩解,但到了后面,白崇禧也就唾面自干了。他对人说:“经过一次大失败,总要找个人顶嘴,任何时候都一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白崇禧也不再追求什么政治地位,他发现每天下棋钓鱼打猎其实也不错。但到了1965年,白崇禧的杀身之祸猛然而至。
原来在当年,李宗仁已经决定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准备回国。白崇禧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此消息,心急如焚,于是以各种渠道向李宗仁发电报,要求他收回成命。
白崇禧深知,一旦李宗仁回了国,自己也将失去利用价值,到时候必遭杀身之祸。但是李宗仁心意已决,哪肯听从。当年7月12日,李宗仁飞往了大陆。
听闻此消息,白崇禧痛苦地对侍从说:“德邻投共,我今后在台湾,更没脸见人了。”
李宗仁回国后,恼羞成怒的蒋介石终于重启了尘封15年的计划——杀死白崇禧。而经办人,依然是特务头子——谷正文。
谷正文先是收买了一个姓杨的副官,得知白崇禧要去花莲县寿丰半山腰去打猎。其后,谷正文提前去当地踩点,发现狩猎区有一个一个小型的山间铁轨,可以用人力轨道车登山。当时白崇禧已经年过七旬,一定会乘轨道登山。
于是谷正文一伙在一座木桥上做了手脚,只要轨道车经过木桥,必然会坠落于深谷之中。
下午3点,白崇禧一行果然乘坐轨道车到达木桥附近,和他同行的有两个侍从。前面一辆车坐着一对乡长父子和一个助理。当第一辆车经过木桥时,果然连人带车坠入深谷。眼看着,白崇禧的车也要步其后尘。但说时迟,那时快,侍从一把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随车坠入山谷。
经过这次险情后,白崇禧变得更加谨慎,从此深居简出。由此,谷正文的暗杀行动一时间难以制造“完美杀人”。但不久后,谷正文便发现了另一个突破口——白崇禧的夫人——马佩璋去世了。
白崇禧和马佩璋伉俪情深,生育了10个儿子,家庭氛围很温馨。在白色恐怖之下,马佩璋给了白崇禧极大的安慰。
马佩璋去世后,白崇禧泪如雨下、形销骨立,就如其身边人后来回忆:“夫人下葬那天,白上将的眼泪几乎就没有断过。”此后,白崇禧每天都到夫人墓前念诵经文,风雨无阻。
在极度的苦闷之下,白崇禧和他身边的护士张小姐走到了一起。得知白崇禧“一枝梨花压海棠”后,又狠又刁的谷正文立即来了主意。
谷正文发现白崇禧经常向台北中医协会理事长赖少魂购买补剂,于是便给赖少魂打去电话:
“不管他买什么,你要发挥自己的专长,蒋“总统”要你多“照顾”老将军,须以猛药,重病得下猛药。”
赖少魂心知白崇禧已经年纪很大了,如此一来就是要他的老命。但摄于谷正文的恐怖,赖少魂也不得不照办。在给白崇禧的补药中,赖少魂悄悄加大了剂量。
于是悲剧不出意外的发生了。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死家中,身旁放着还没喝完的一杯药酒。很显然,白崇禧死前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在他身旁,还放着一杯没有喝完的药酒……
白崇禧死后多年,谷正文就亲自将白崇禧之死的内情爆了出来,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此,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极力否认,认为这是谷正文夸大其词,是毫无证据的谣言,因为白崇禧本就心脏不好。他还说如果蒋介石用毒酒毒死白崇禧,这做得也太笨了。他还表示,谷正文只是想让他的书卖得多点,赚点养老钱。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吴石还是白崇禧,都是蒋介石“白色恐怖”政策的牺牲者。就如李宗仁评价的那样:“白健生去台湾,是自寻死路。”
来源:陶陶读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