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禾赛科技交出了一份堪称亮眼的三季度成绩单: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不仅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还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2025年11月,禾赛科技交出了一份堪称亮眼的三季度成绩单: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不仅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还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交付量同比暴涨1311.9%,俨然成了智能驾驶之外的新增长亮点,但一边是盈利创新高的基本面,一边是股价深调的资本市场,这种反差恰恰指向了标题里的疑问:机器人业务确实在发力救场,但这份力量真的够了吗?
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本质上是对禾赛核心业务的担忧,作为公司营收的主力,ADAS业务虽然仍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连续七个月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第一,8月市占率已达46%,约为第二名的1.5倍,但增长的“后劲不足”已经显现。
从交付增速来看,三季度ADAS激光雷达交付量38.08万台,同比增长193.1%看似强劲,但环比增幅仅25.43%,和二季度107.8%的环比高增长相比,下滑趋势十分明显,更让投资者揪心的是产品单价的持续走低。
随着低价ATX型号成为出货主力,三季度激光雷达单价降至1790元,同比跌幅高达52%,尽管禾赛靠技术降本和规模化生产把毛利率稳住了42%,但“量增价减”的模式究竟能持续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客户集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53%以上,最高达到68.3%,这种高度依赖少数客户的结构,就像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一旦客户经营策略调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
如果说ADAS业务是禾赛的“压舱石”,那机器人业务就是三季度最亮眼的“增长引擎”,单季6.06万台的交付量,相较于去年同期的增长幅度突破13倍,这样的增速在整个行业里都相当罕见,足以证明其“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力。
这份爆发不是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市场需求的痛点,禾赛推出的JT系列迷你激光雷达,有着360°×189°的超半球视野,能实现无盲区感知,最小探测距离甚至可达0米,刚好满足了移动机器人对近距离障碍物和上方空间的感知需求。
这款产品自今年1月发布后,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10万台的累计交付,其中JT16型号在割草机器人领域半年就卖了十万台,成了名副其实的“爆款”,合作生态的搭建更让这份增长有了可持续性。
京东物流宣布未来五年采购100万台无人车,背后离不开激光雷达的支撑;九识智能的无人配送车搭载了4颗禾赛激光雷达,新石器的无人车队也靠禾赛产品实现复杂场景的无盲区感知。
在当下火热的具身智能领域,禾赛也早早落地,宇树、维他动力的机器狗都用上了它的雷达产品,还和星动纪元达成了新合作,这款“救场队员”虽然表现亮眼,但要真正扛起大梁,还得看看它被寄予厚望的深层原因。
禾赛大力发展机器人业务,本质上是对激光雷达行业现状的清醒判断,当下的ADAS市场确实不好做,不仅乘用车标配激光雷达的环比增速跌到了19.65%,前装搭载率还在10%上下波动,明显遇到了渗透率瓶颈。
更头疼的是盈利难题,整个行业里,速腾聚创仍未盈利,图达通累计亏损超5亿美元,禾赛也是今年二季度才刚扭亏为盈,行业整体承压明显,相比之下,机器人市场堪称一片蓝海。有行业人士就曾表示,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是汽车市场的10倍。
尤其是割草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领域正处于爆发前夜,更关键的是,机器人激光雷达的盈利空间更可观,即便从2024年的8700元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4800元,仍远高于已经跌入“千元时代”的车载产品。
对禾赛来说,做机器人雷达还有个天然优势:技术复用。车载领域积累的第四代自研芯片、波形解码引擎等技术,能直接用到JT系列产品上;为满足车规级标准建的量产线,也能无缝切换生产机器人雷达,研发和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但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三季度机器人业务交付量占比仅13.7%,营收主力还是ADAS业务,而且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28.2%,竞争压力不小,这就意味着,机器人业务的“救场”效果还处于初级阶段,禾赛正处在新旧增长引擎交替的过渡期。
禾赛三季度的财报就像激光雷达行业的一个缩影:ADAS业务虽仍是基本盘,但增长放缓的瓶颈已现;机器人业务虽增速惊人,却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力,“救场”的意愿强烈,但实力还需锤炼,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是禾赛面临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需要突破的关口。
但长远来看,禾赛的布局已经展现出前瞻性,一方面,ADAS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未动摇,还拿下了理想等头部车企的全系定点,2026年的交付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机器人业务精准切入了高增长赛道,技术和产能优势明显。
眼下的关键就是在维持ADAS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快机器人业务的规模化落地,真正实现“双轮驱动”,虽然现在机器人业务的“救场”还不够彻底,但只要熬过这段转型阵痛期,这家已经领跑行业的企业,很可能在激光雷达的下一阶段竞争中,交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来源:初六睡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