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丨30万孩子的“云端老师”:支教十载、服务近万所学校,收获的爱远比付出更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1-09-04 02:16 1

摘要:11月6日这天,同样的场景在多地同步上演——济南志愿者的绘本课《爱与梦想》走进了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马屯小学;北京志愿者的课程跨越山海抵达四川凉山昭觉县、重庆石柱县的校园。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丛萍 亓超 实习生 刘新悦 淄博报道

屏幕这端,在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志愿者老师王金伟正踩着节拍、舒展肢体,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

屏幕那端,千里之外的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梁家沟小学,孩子们跟着节拍抬手、转身、跳跃,稚嫩的舞姿里满是雀跃。

11月6日,志愿者老师王金伟(右)正在为孩子们上舞蹈课,谢晓莹(左)在旁边做助教工作。

11月6日这天,同样的场景在多地同步上演——济南志愿者的绘本课《爱与梦想》走进了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马屯小学;北京志愿者的课程跨越山海抵达四川凉山昭觉县、重庆石柱县的校园。

与此同时,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谢晓莹在后台实时监测着这些课堂的反映和进度,看着孩子们日渐娴熟的动作,笑意从眼角蔓延开来。

谢晓莹和孩子们在一起。

这一场场跨越山海的“云端课堂”,背后是谢晓莹与团队十余年的坚守。时间回到2014年,还是志愿者的谢晓莹前往贵州山区公益走访,孩子们淳朴的笑容与简陋的学习条件形成的强烈反差。“我迫切地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随后我就成为一位线上的志愿者老师。我上的第一堂课是美术课,主题是生日蛋糕,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吃过生日蛋糕……”回忆到这里,谢晓莹哽咽了。

随着和孩子们的深入接触,谢晓莹察觉到,偏远山区孩子的美育需求远比想象中迫切,而当地学校的美育师资十分匮乏。

于是,谢晓莹决定从乡村教育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她联合江苏、浙江的两位朋友组建“云团队”,自筹资金购置教学设备,从零摸索网课软件操作。2017年9月3日,第一堂“云端韵律舞蹈课”成功开播,将韵律之美送到云南、贵州的村小,孩子们第一次像城市孩子一样接触舞蹈,也亲昵地给谢晓莹起了个外号——快乐的“兔姐姐”。

日喀则市昂仁县的孩子们正在上翗翗助学提供的线上直播课。

随着“云端课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需求的偏远学校越来越多。“一些偏远区县、乡村学校找到我,希望可以研发适合当地的特色课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对我是莫大的动力,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谢晓莹说。

2019年,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正式注册成立,她创新打造“网师+助教+在地教师”互学、互研、互促的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思维共进模式,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输送到西部地区。为保障教学效果,每堂课至少需三方协作:助教负责课程匹配与信息统计,在地教师辅助上课、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而志愿者老师则要经过培训、磨课、考核三重关卡才能上岗。这些志愿者里,有公立学校教师、培训学校老师,也有大学生等社会爱心人士。“绝大部分的志愿者老师都是无偿服务的,有时候一节课会有不超过100元的报酬,但是大部分志愿者都拒绝收这个钱,或者拿这个钱买学习用品送给孩子们。”谢晓莹说。

翗翗助学的志愿者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远程上武术课。

谢晓莹对孩子们的爱藏在坚守和课程更新中。为了让文化的种子在山区扎根,结合国家援藏计划和“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工作要求,2021年9月起,谢晓莹牵头对传统文化网络课程进行修改完善,开展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中华少年武术、古诗新记、社会素养课程、国潮非遗艺术六个大类的传统文化项目。

十余年来,面对重重困难,谢晓莹很多次想过放弃,最终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坚持至今。她坦言:“我们只是付出了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却给孩子们很大的帮助。这么多年,不是我温暖孩子们,而是孩子们温暖了我。跟付出相比,我们收获的爱要多得多。”

如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万所学校的30余万山区孩子,通过翗翗助学的屏幕体验到了舞蹈的韵律、绘本的乐趣、传统文化的魅力。谢晓莹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支教等方式,让这场“云端筑梦”与更多的孩子相遇。

来源:大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