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著中武松身高“七尺有余”,按宋代度量衡约1.68米,并非影视中夸张的“巨汉”。
1、武松籍贯是清河县,并非阳谷县,只是路过阳谷县时打虎成名。
2、原著中武松身高“七尺有余”,按宋代度量衡约1.68米,并非影视中夸张的“巨汉”。
3、武松的“行者”绰号不是自封,是孙二娘给了头陀装备后,才被江湖人称呼。
4、他的哨棒不是铁棍,是“浑铁打就”的木杆加铁头,打虎时被松树“折做两截”。
5、打虎前武松喝了18碗酒,原著明确“每碗酒约有半斤”,实际饮酒量约9斤。
6、武松打虎时没带刀,最初靠哨棒,哨棒断后才徒手按住老虎头部。
7、他杀潘金莲前,先去县衙告状被拒,是“告官不成才私刑”,并非直接动手。
8、西门庆不是被直接打死,是被武松摔下狮子楼,“头撞在阶沿石上”先昏死,再补刀。
9、十字坡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武松其实早就识破,故意装醉试探。
10、孙二娘给武松的头陀装备,包括戒刀、铁界尺、度牒,都是之前被害头陀的遗物。
11、武松的戒刀原著描述“可吹毛断发”,但没说材质,并非影视中的“镔铁刀”。
12、醉打蒋门神时,武松用的“玉环步,鸳鸯脚”,是原著明确的招式名称,并非虚构。
13、武松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不仅是义气,还因为施恩免了他“杀威棒”,且每日送酒肉。
14、蒋门神的真实名字叫“蒋忠”,“门神”是江湖人称,因他“身长九尺”,勇猛如门神。
15、鸳鸯楼上武松写的是“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并非“血溅鸳鸯楼,杀人者武松”。
16、武松逃亡时,在蜈蚣岭杀的“飞天蜈蚣王道人”,是个强抢民女的恶霸,并非单纯劫道。
17、 武松上二龙山时,是鲁智深、杨志主动邀请,并非他主动投奔。
18、二龙山时期,武松和鲁智深、杨志三人“分掌山寨事务”,地位平等,并非从属关系。
19、原著中武松从不吃素,即使当了行者,也“饮酒食肉,不忌荤腥”。
20、武松和宋江第一次相遇是在柴进庄上,当时武松因醉酒打人,被柴进冷落。
21、武松打虎后被封为“阳谷县都头”,这个官职是“县尉”级别,负责治安,并非大官。
22、武松得知武大郎被害后,没有立刻发怒,而是先找郓哥核实情况,收集证据。
23、潘金莲最初勾引武松时,武松是“劈手推开”,并警告“长嫂为母”,态度坚决。
24、孟州牢城营的“杀威棒”,武松是靠“装病”躲过,并非施恩直接干预。
25、武松醉打蒋门神前,特意“挑着一担酒,边走边喝”,故意装醉,并非真的醉酒失控。
26、快活林的“酒肉店”,原本是施恩父亲创办,被蒋门神强占,并非施恩自己打拼的产业。
27、梁山攻打方腊时,武松被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剑”斩断左臂,并非被方腊所伤。
28、武松断臂后,没有战死,而是“在六和寺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
29、原著中武松活到了“八十岁善终”,并非征方腊后立刻去世。
30、武松从未娶过妻,也没有后代,原著中没有任何关于他感情线的描写。
31、武松的“打虎英雄”名声,在江湖上传播极广,甚至方腊军中都有人听说过。
32、武松杀西门庆时,西门庆其实会些拳脚,两人在狮子楼上有过短暂交手,并非武松秒杀。
33、原著中武松的眼睛是“圆睁环眼”,和张飞的外貌描写有相似之处,并非文弱书生模样。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