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 蒋丰摘要:日本京都宇治的初夏,万福寺的飞檐在阴雨蒙蒙中若隐若现,仿佛时光的褶皱里藏着一段未完的对话。5月17日,这座隐于青翠竹林间的古刹,因一缕茶香而重新鲜活——由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政府和日本宇治市日中友好协会、日中茶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福建省建瓯市政府与日本黄檗宗万福寺共
日本京都宇治的初夏,万福寺的飞檐在阴雨蒙蒙中若隐若现,仿佛时光的褶皱里藏着一段未完的对话。5月17日,这座隐于青翠竹林间的古刹,因一缕茶香而重新鲜活——由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政府和日本宇治市日中友好协会、日中茶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福建省建瓯市政府与日本黄檗宗万福寺共办,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全日本煎茶道联盟、黄檗文化促进会作为后援单位的中日友好茶文化交流会,在此间铺陈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青石阶上,木屐声轻叩。中日两国的茶人、学者、政要循着茶香而来,衣袂间似还沾着武夷山的云雾与宇治川的晨露。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南平和日本宇治因茶而兴、因茶而美,也因茶结下不解之缘。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将宋茶引入日本,从中国带去的茶树种子播撒在三个地方,其中一处就是今天的宇治市,因其生长的地理环境非常像中国的建溪,也就是今天的南平建瓯,使中国武夷茶与日本宇治茶蕴含了相似的山水茶韵。更值一提的是,中国明代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不仅创建了宇治万福寺,而且还把日本已有的茶道文化与中国带来的明清茶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日本茶道之一的煎茶道。有茶,则茶器生。产于南平的建盏,是为茶而生的茶具,在中国南宋时期被带到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对建盏推崇备至,视其为茶道精神的象征。目前,日本官方认定的14件国宝级瓷器中,有4件为宋代建盏。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致辞中表示,隐元禅师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明清初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了佛教的经典,更带来了当时中国先进的建筑、医药、书法、茶道等文化精神,深刻影响了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以茶为媒,重温两国之间跨国界的精神之旅,既是对历史和我们两国共同前辈的致敬,更是对未来两国经、文化交流和个人发展美好期许。薛剑总领事期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如武夷茶香,历久弥新;如建盏釉色,绚丽多彩;如黄檗禅韵,深远悠长。”
茶席次第铺展,历史的经纬在此交织。中国茶艺家手持茶筅,在青瓷盏中点染出宋代点茶的雪沫乳花,一招一式间,仿佛看见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书写的风雅;日本茶艺家以竹筛轻拂抹茶,茶筅击拂的沙沙声里,隐约传来千利休“和敬清寂”的禅意。紧接着,中国茶艺家执壶注水,大红袍的岩韵在紫砂壶中舒展,恰似建州北苑御焙的烟云穿越时空;日本茶艺家展卷煎茶,铁壶煮水的咕嘟声中,飘荡着江户时代文人茶会的余韵。建瓯市委书记周靖与武夷山市市长余州跟进介绍,则如两股清泉,把南平茶文化的今昔娓娓道来。
最令人动容的,是茶烟氤氲中的签约。当日本中国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多杰与中国叶施甘霖茶叶有限公司签下2024年创所以来第一单时,宣纸上的朱印仿佛千年茶马古道上的驼铃,在异国的土地上回响。这不仅是商业的联结,更是文化的托付——就像万福寺中那株由隐元禅师手植的黄檗古梅,历经四百载风霜,依然在异乡绽放着故土的芬芳。
茶烟散尽处,是更深的智慧。著名侨领、日本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告诉记者:我们的促进会参与了这次活动的策划、筹备、推进、落实,我们坚信:当中国南平的建盏遇见日本宇治的抹茶碗,当中国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邂逅日本煎茶的清幽淡雅,中日两国民众在文化情感上会有一种同频共振,同时这也是中日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
来源:蒋丰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