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都走了,村子就死了?”——这句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嘴里蹦出来的话,被温铁军拿去当了靶子。他一句“谁规定农民进城就得把乡根拔了?”把不少人噎住,也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空心化不是人口搬家,而是城乡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砌得太高。
“农民都走了,村子就死了?”——这句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嘴里蹦出来的话,被温铁军拿去当了靶子。他一句“谁规定农民进城就得把乡根拔了?”把不少人噎住,也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空心化不是人口搬家,而是城乡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砌得太高。
墙是怎么砌的?得往历史里翻。五十年代起,农产品低价、工业品高价,一剪刀剪了六十年,剪出高铁、剪出高楼,也剪得乡下口袋里只剩几张皱巴巴的票子。2000年那会儿,村里年轻人还犹豫要不要南下,2020年再数,2.5亿人已经连犹豫都省了。人走了,老房子像掉了牙的嘴,风一吹就透。
可空心化真只是个“人少了”的故事?账不能这么算。收入差2.45倍只是结果,根子在于农业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城里房价涨的速度;老人比例高23.8%也只是表象,背后是一整套农村养老体系被抽走了地基;至于那些老手艺、老戏台、老味道,不是年轻人不想学,而是学了也养不活自己。文化断层,说到底是经济断层的外溢。
有人干脆举手投降:那就让村子自然消失呗。温铁军不干,他偏要在“消失”里找缝隙。浙江一个县把稻田改成研学基地,插秧变团建,一亩地一季挣出过去三年钱;贵州山区大学生回来做“村播”,腊肉、酸汤鱼一上架就秒空,后台数据把北上广写字楼里的白领看得一愣一愣;最离谱的是甘肃那荒漠边的小村,靠光伏板下种枸杞,太阳越毒,钱包越鼓。8000亿休闲农业、5313亿网销农产品,都不是政府砸钱砸出来的,而是把“农”字拆开来,重新拼成“新生意”。
拼图的另一块是人。四十年里40万大学生下乡,听着像撒胡椒面,可真实情况是:一个返乡的90后,带动的常常是整条产业链。无人机洒药、物联网测土,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落到地里就是“省药30%、省水一半”,老农一算账,立马把技术员当亲闺女看。技术不是来替代土地,而是让土地重新值钱。
当然,光讲中国故事容易上头,往外看一眼,心里会更踏实。日本搞“一村一品”,把草莓种成“可以吃的红宝石”;德国更狠,直接给乡村修一条“隐形高铁”,网速、水质、医院床位跟柏林一个标准;韩国当年靠“新村运动”把茅草屋掀了个底朝天,现在村里咖啡厅比城里还卷。说穿了,谁也不是天生爱种田,只是让乡下人看到“留下也能活得像个人”,空心自然就被填实。
未来的剧本怎么写?温铁军给的提示最朴素:别再把城乡当两级,当成一条河的两岸,桥搭起来,水自然就活了。现在全国50个试验区悄悄试水:市民下乡买院子,签20年租约,顺带把养老金搬来;农民进城落户,老家的地折成股份,年底分红打到卡上。双向流动不是口号,是浙江民宿老板雇上海退休老爷子当“长工”,月薪五千,包吃住,老爷子笑得假牙天天晒太阳;也是四川妹子把火锅底料作坊搬回村里,招工启事贴出三天,隔壁县的老乡拖家带口来排队。
说到底,乡村振兴不是让农村变城市,而是让农村不用再羡慕城市。等哪一天,年轻人回村不再是为了“逃离北上广”,而是真心觉得“回去,更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空心化这个词就会自动退场。地还是那块地,但上面长出的不再是单一的稻麦,而是五花八门的日子——有人做直播,有人搞研学,有人养老,有人创业,太阳照常升起,只是照亮的不再是孤零零的炊烟,而是一整条重新热起来的、会呼吸的乡野。
来源:自在饺子A9pCd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