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 GO link Max 小尾巴体验 - TDS REVIEW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4:12 1

摘要:此前我们接触过的 iFi 产品其实不少,各种魔壶、酒壶之类,Diablo 系列也是市场上比较少的高价位便携一体机产品,它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但的确有很大一批受众。GO 系列算是 iFi 小型化产品线,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个 TWS 耳挂模块,在类似产品里

iFi GO link Max Portable USB-DAC - TDS REVIEW

iFi GO link Max ポータブル DAC 搭載アンプ-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iFi GO link Max: IV (Recommend)

这是 iFi 悦尔法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一个产品。

此前我们接触过的 iFi 产品其实不少,各种魔壶、酒壶之类,Diablo 系列也是市场上比较少的高价位便携一体机产品,它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但的确有很大一批受众。GO 系列算是 iFi 小型化产品线,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个 TWS 耳挂模块,在类似产品里做得相对成熟、完善。我们这篇则带大家看看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小尾巴,GO link Max 是一条非常简洁、小巧的双口小尾巴,它也打破了一些我对于 GO 系列的固有印象。

GO link Max 的包装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白底纸盒,但是非常轻薄,从包装这一步就开始暗示你这是个小型化的产品。内部配件包含一个 USB-C to Lightning 转接头 和一个 USB-C to USB-A 小转大转接头。不可拆卸的数字音频线为铜镀银材质,非常柔软,对于把小尾巴绕到背后固定在 DAC Pocket 上的玩法非常友好。

GO link Max 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且小巧,整机重量仅约 14.5g,不可换线的设计使得它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线形小尾巴而非分体式的模块。外壳为铝镁合金材质,表面氧化成深空灰色,看上去一体性很好,主体和插头外壳底面的平面处理也对于手机平放在桌面上使用时更加友好,尤其适合今年时兴的这些超薄机型。

这可能也是你能找到的最小的双口小尾巴之一,GO link Max 的两个母座非常紧凑,使得它比很多单口小尾巴还要细一些。跟现在主流的 3.5mm 单端 + 4.4mm 平衡的设计不一样,GO link Max 这个 3.5mm 孔是兼顾单端和平衡接法的 S-平衡口,相较于完全单端的设计有着更低的串扰和更好的声道分离度,但同时也能兼顾单端适配。不过显然这种设计就不可能支持线控麦克风了。

LED 灯位于机身正面,主要的用途就是显示码率,亮度适中。整机表面没有任何物理按键,音量的操控全部依靠转盘环节的输出控制,所以如果你熟悉了传统带有独立音量调节的小尾巴把软件音量调至最大再调硬件音量的使用方法,在切换到 GO link Max 时需要注意音量。

GO link Max 搭载了双 ESS9219 作为 DAC 方案,9219 是 1000~2000 元播放器常见的配置,也算是 ESS 的低功耗系列产品。支持 DSD256、384kHz / 32bit Wave PCM 的解码规格。动态范围标称可至 >130dB。iFi 也解锁了 DAC 芯片的 DRE 动态范围增强技术,可以额外增加 6dB 动态范围。THD 补偿也有搭载,实际控制在 3.5-S 平衡 ≤0.0015%、4.4mm 平衡为 ≤0.0016%。

输出电平为标准的单端 2Vrms、平衡 4Vrms。官方标称的输出功率为:4.4 平衡 32Ω 下 241mW,3.5-S 平衡 32Ω 下 100mW。GO link Max 不是推力特别突出的类型,更多适用于耳塞和一些低阻高敏头戴的驱动。信噪比也可来到 130dB。底噪实际听下来控制得非常好,绝大多数低阻高敏塞子都不会有明显的底噪感知。

功耗在待机状态下仅为 260mW 左右,空载播放状态则到 540mW 以上。

【耳塞】天使吉米 失落庄园、Origin、Nora、Force,水月雨 Harmon、Harmon-SP、DUSK、Kadenz、兰 2,达音科 DK 3001 BD、Vulkan 2,铄耳 S12 Ultra,SIVGA 夜莺 Pro,SeeAudio Bravery、SeeU,UM M16,NF ACOUS ND12、NM25,声音记忆 SM1,Softears RSV MKII、Volume S,NICEHCK Rockies、泪、EBX25Ti,索尼 MDR-EX1000、XBA-100、MDR-EX71,Mystori 谜姬;

【耳机】水月雨 PARA 2,NF ACOUS NH20,森海塞尔 HD660S2,拜雅 DT900 PRO X、DT 270 PRO,歌德 SR325X,TENii Luthier、KPX52、KP011、MT030,索尼 MDR-MV1、MDR-CD900ST,声音记忆 G50,BrianFay PARA 50。

以上包含了大部分市场上常见的品类,动圈入耳、多单元动铁入耳、混合单元入耳、低阻动圈头戴、高阻动圈头戴、低阻低敏平板头戴等。

实际推下来,它对于动圈塞的适应性会不错,且也对于一些对于搭配没有那么挑剔的混合单元耳塞的兼容性也可以。比如 Rockies、RSV MKII 这类的高灵敏度耳塞听上去也能控制得不错。不过,一些平板耳塞的搭配可能不算特别合适。

由于两个耳机孔都是小于 1Ω 的低输出阻抗设计,它们也适合于很多低阻耳机的驱动。我们尝试如 TENii 那几个小头戴还有 DT 270 PRO 等都比较合适。高阻动圈头戴如 660S2 听上去会在声场规模和分离度上有所不足,但其实这个“单端”口对于中高阻抗的动圈头戴适应性在这个价位已经算不错的了。平板比如乐园 2 也进行了搭配,显然还是差些意思。GO link Max 并不是特别大功率的设计,所以我们更加建议你搭配各类耳塞。风格层面上它也能给一些偏中性、偏冷声的耳机加一点厚度。

主要搭配兰 2 POP(原线平衡)、失落庄园(原线平衡)、Rockies(原线平衡)、M16(Bispa 玲平衡)、S12 Ultra(原线平衡)、Vulkan 2(原线平衡)、PARA 2(原线平衡)以及 EX1000(原线单端)进行判断。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都比较合适。弹性还不错,下潜能力良好。收放速度适中,保留的残响不多。氛围烘托的晕染感比较少,浓郁度也有所控制。GO link Max 的低频是结实、有厚度的,听上去不会觉得明显偏薄或者偏快。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距离稍近,口型稍大一点,精致程度还比较高。对于人声的质感表现重视程度稍高于线条刻画。GO link Max 对于人声厚度的把控是不错的,搭配大多数耳塞都不会有发虚的情况,线条比较凝聚,不会强调上盘。它对于男女声的兼顾做得还可以,适合的声线是比较扎实、有能量的,一些过于偏细的可能会觉得稍微加厚了点。颗粒感有轻度的保留,整体顺滑程度还可以。音色渲染不算多,不过结合这个中低频特性,会感觉稍有偏暖的倾向。喉音的位置适中,气声比例不算太多,口水声等的前倾也有所控制。齿音不会有额外的增强。人声通透程度适中,没有明显的人为增亮。

乐器方面,大部分乐器是质感优先于线条。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的厚度相对多一点,重点在于乐器的质感呈现,拉拨弦细节的突出程度则有所控制。大提琴的形体感是较为饱满的,在空间里比例还算合适。铜管类的气势感不错,但是收得会圆润一些,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亮度合适。木管类听上去空气感会少一点,对于一些爵士乐中会出现的萨克斯之类会觉得挺有味道,但管乐小编制里的如竖笛就会觉得偏厚实了些。乐器的泛音量适中,还算自然。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足够,Snare 收得速度不快不慢。镲片类的亮度中规中矩,不会有明显的刺激感和金属感溢出。

高频亮度有所控制,但是并不昏暗,平滑程度不错。极高频的延伸能力符合价位预期,没有明显的截断感,滚降则相对快了点,不会偏早。

空间表现是比较规整的,横纵都有一些距离,边缘较为清楚。GO link Max 的声场是一个规模适中的扁球状。它会把大部分结像以比较近的状态呈现出来,所以在部分搭配下会显得吉他和人声靠前,需要注意。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在这价位符合应有水平,整体感没有问题。解析能力也是中价位小尾巴的普遍水平,有着比较好的“解析感”控制,耐听度不错。动态不错,瞬态适当。

iFi GO link Max 适合什么人呢?之前在某类似价位小尾巴的评价里,我提到现在的小尾巴很大程度上是都比过去两年有进步,但仍然同质化比较严重。GO link Max 的特点在于比较扎实的声音风格和非常小巧的尺寸,它更接近一个“小”尾巴。当然,它不是这价位信息量最高的或者指标上最激进的,但对于这类产品我现在的观点有点像是:在声音基础水平普遍达到之后,能随身带出去插上去就听的才是小尾巴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经常会在 EDC 包里放一条 HC2,可能之后这个位置也会让体积更小但还有个 3.5mm 接口的 GO link Max 来替换一下。

来源:小辰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