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十四):40+两宝妈在职一战过法考:没有逆袭剧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6:59 1

摘要:走出主观题考场时,深秋的风已带着凉意。我站在考场外的台阶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了300多个日夜的战役,真的结束了。

把“不可能”揉碎,铺成通关的路

走出主观题考场时,深秋的风已带着凉意。我站在考场外的台阶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了300多个日夜的战役,真的结束了。

40岁生日那天,我躺在床上问自己:人生下半场,该以什么开场?

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把大学“毕业”了吧。

2005年法学本科毕业后,我像逃避瘟疫般远离所有法律相关的事物。当同龄人在法庭上唇枪舌战,我却在会计凭证堆里翻找数字。都说法考不过等于法学没毕业,这份未完成的学业,成了我二十年来隐秘的耻辱。

当我重新关注法律公众号时,才惊觉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司法考试已成法考,报名门槛高得令人却步,《民法典》取代了散落的民事法律...而我的知识储备,仅剩“能参加+认识字”。

坚不可摧的人才有资格孤军奋战,我自觉自己略脆。

我认为我需要同伴,但是不要一天到晚吹牛逼那种,要每天一起督促学习那种;

不要免费的,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要便宜点的,毕竟花钱越多压力越大......

在诸多公众号里选服务,私人定制当时促使我下单的原因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话都说清楚了,他们负责针对学员每天干多少怎么干加陪伴,针对考生就两个字:听话。

以我的备考基础,那我必须听话啊。愉快下单,积极准备,让干啥干啥。

班主任发来计划表那晚,我摸着发烫的笔记本电脑苦笑——上次这么认真学习,还是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的2005年。

按照班主任的要求每周学啥、每天学啥,做哪些题做成啥样,啥没学透,啥仔细啃。

负责人和答疑老师都来答疑,时不时的负责人会炖鸡汤给大家灌,当然私聊时鸡血也没少打。

二、破壁:从“不可能”到“我试试”

主客一体训练法成为救命稻草。从第一轮刷题起,我就被要求为每个选项撰写“小论述”——A为何对?B错在何处?用三句话阐明理由。这个看似费时的训练,却让知识像楔子般钉入脑海。

刑诉看得直犯恶心?没事,换民诉。刷题刷吐了?没事,擦干净嘴巴喝口水继续刷。

柏浪涛在《刑法攻略》中的警句被我贴在冰箱上:

“司考于我,就是被害人的自陷风险,必须自己负责。不跨过这一关,就跨不过不堪的自己!”

三、孤勇:在生活夹缝中寻找书桌

七月盛夏,备考进入白热化,孩子们的暑假也来了。

我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

做饭时耳机里循环播放李佳行政法

哄睡时手指在APP上刷着民法错题集

深夜书桌的灯光亮到凌晨一点(但绝不超过)

午休间隙老大当哨兵,为我守住珍贵的60分钟

当闺蜜们在朋友圈晒海岛度假时,我的手机相册里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某天看到镜子里浮肿的眼袋和干枯的头发,突然想起班主任的提醒:“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法考之路,贵在坚持。”

四、冲刺:与键盘和时间的赛跑

客观题191分飘过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

向邻居借来2008年的老式台式机。

因为考场那油腻的键盘和迟钝的鼠标,足以让打字速度打七折。

主观题冲刺变成精准爆破训练:

每天雷打不动完成1套真题,逼自己用三段论结构答题:

大前提(法条依据)→小前提(案件事实)→结论(法律评价)

当在考场上看到行政法真题时,心跳漏了一拍——

李佳押题卷里的镜像题!虽然问题角度不同,但解题逻辑早已内化。键盘敲击声如暴雨般响起时,我默默调高了耳塞音量——这场景在借来的老电脑前已演练过二十三次。

五、回望:下车后仍在晃悠的旅人

交卷走出考场那刻,身体突然轻得发飘。

之后半个月,每天凌晨四点仍会惊醒,下意识伸手摸枕边的真题册。像坐了三天绿皮火车的人,躺在床上仍感觉大地在晃动。

翻看备考数据时自己都震惊:

8个月啃完15本教材

刷题量突破8000+(远超6000题保底标准)

用坏3支电子笔(手写笔记累计12万字)

某天整理书柜时,女儿指着柏浪涛《刑法攻略》问:

“妈妈,被害人的自陷风险是什么意思呀?”

我怔了怔,把书放进最顶层的书架:

“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此刻正在刷手机的你,或许正被困在:

·哄睡孩子后疲惫不堪的深夜

·通勤路上拥挤摇晃的地铁

·办公室午休时嘈杂的工位

但请记住孟献贵老师那句质朴的真理:

“不攀比做自己,多做题不怀疑,法考必过!”

每个在生活夹缝中偷时间学习的人,

都在用行动证明:

通关密钥不在天赋而在坚持,不在聪明而在死磕。

来源:育儿凝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