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汉奸卖国必严控舆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6 02:12 1

摘要:香港报馆工人集体罢工,上海市民拒售报纸,爱国志士的匕首与子弹——在面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时,普通中国人选择了不屈的抗争。

香港报馆工人集体罢工,上海市民拒售报纸,爱国志士的匕首与子弹——在面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时,普通中国人选择了不屈的抗争。

1940年3月30日,南京城里上演了一出政治闹剧。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支持下,举行了所谓“国民政府还都典礼”,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政权就此粉墨登场。

这个政权号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实则却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

随着汪精卫真面目逐渐暴露,他及其主导的伪政权对舆论的控制也愈发严密,禁止民众谈论他的汉奸卖国行径,却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更强烈的反抗。

投敌之路

汪精卫的叛国行为并非一时冲动。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以外出演讲为名飞往昆明,次日抵达越南河内,迈出了汉奸生涯的关键一步。

在河内,汪精卫于1938年12月29日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开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的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

这一叛国行为立刻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1939年元旦,国民党临时中常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

决议中指出汪精卫“传播违背国策之谬论”,“处处为敌人要求,曲意文饰,不惜颠倒是非,为敌张目”。

卖国契约

1939年5月31日,汪精卫等人秘密飞往东京,寻求日本支持其筹建“新中央政府”。同年10月底,汪精卫与日本梅机关在上海进行谈判,并于12月30日就其组建“新中央政府”的条件达成协议。

这份被称为《日支新关系调整协议书》的文件是彻头彻尾的卖国契约。谈判中,日本提出的要求比当年的“二十一条”更为恶毒,汪精卫却几近全盘接受。

协议内容包括承认日本控制的“满洲国”,同意日本在华北、蒙疆、长江下游和华南沿海岛屿享有特殊权益,允许日本在华驻军,甚至同意在各级政权中聘用日本顾问。

控制舆论

面对全国人民的声讨,汪精卫集团加紧控制舆论。他们在香港主办的《南华日报》《天演日报》《自由日报》竭力宣传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成为叛国投敌的重要舆论阵地。

这些报纸不仅刊登汪精卫的“艳电”,还随后陆续发表汪精卫的《举一个例》《说老实话》等文章,围绕与日本亲善的“和平运动”同抗战派进行激烈论战。

汪伪政权试图压制一切反对声音,禁止民众谈论其卖国行径。然而,这种舆论控制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

民众反抗

汪精卫的卖国行径和舆论控制引起了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反抗。香港报贩公会率先决定“罢贩”,不再售卖《南华日报》《天演日报》等汉奸报纸。

1939年1月初,香港民众几乎捣毁了位于荷里活道49号的南华日报馆。17日,参与起草汪精卫“艳电”的林柏生遇刺受伤,使香港汉奸大为恐慌。

更为壮烈的是,1939年8月13日,在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两周年的当天,《南华日报》《天演日报》共约60名印刷工人集体罢工离职。

他们在给国民政府的通电中表示:“汪逆凭藉南华天演两日报,传播汉奸理论,实行危害祖国,全港报贩,激于义愤,拒绝定报。我全体工友六十余人,由八一三晚起,一致停工,脱离该报,实行将两汉奸报封闭。”

全国声讨

三报工人的罢工行为激发了全国更广泛的反汪运动。1939年8月28日,香港电影界戏剧界联合发表宣言,对汪派爪牙渗入香港电影界、戏剧界开展活动严加痛斥。

同年9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通电全国,声讨汉奸报纸及报界败类。香港其他团体也纷纷集会,声讨汪逆。

一些原与汪关系较好的军政人员,如广东张发奎、余汉谋,云南龙云等也纷纷通电,斥责汪精卫,“谬论谬辞,为敌张目”,卖国求荣。

他们要求对汪精卫“通缉归案,明正典刑,以肃纪纲而振士气”。

汪精卫最终未能逃脱历史的审判。1944年11月10日,他在日本名古屋病死,而他所建立的伪政权也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8月16日宣告解散。

那些曾经为虎作伥的汉奸头目最终被处决,而当年那些罢工的报馆工人、抗议的市民、刺奸的志士,他们的身影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历史丰碑上。

来源:头号封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