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张柏芝在《浪姐4》里一个侧脸特写,弹幕直接炸了:这骨相,是开了20级美颜吧?
“43岁还能靠脸吃饭吗?
”
刷到张柏芝在《浪姐4》里一个侧脸特写,弹幕直接炸了:这骨相,是开了20级美颜吧?
下一秒,她开口唱跑调,观众又笑疯:原来女神也会翻车。
可就是这么矛盾,她依旧稳稳站在热搜上——节目刚收官,珠宝代言、杂志封面、直播带货一个不落,仿佛告诉大家:姐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在给姐打钱。
先说最直观的,脸。
镜头推那么近,眼袋、法令纹、毛孔全在,可那张脸就是能扛住。
不是滤镜,是骨相——高眉弓、深眼窝、微驼峰鼻,一条线下来的混血感,二十年前《喜剧之王》里柳飘飘回头一笑,和现在浪姐舞台灯下的定格,几乎能重叠。
网友剪对比视频,弹幕齐刷“岁月是把杀猪刀,但对她只是修图笔”。
这话俗,却精准。
美人很多,能跨世代被记住的,得靠硬件。
她恰好有,还保养得毫不偷懒。
可光靠脸,撑不起持续热度。
节目组初舞台给她安排唱跳,她一开口就跑调,舞蹈动作也软,现场评委面露难色。
换别人,这段可能就被剪成“车祸”。
偏偏她下场后自己补录一条微博:跑调我也认,但下次还唱。
语气像楼下大姐买菜回来顺嘴吐槽,观众反而吃这套——真实比完美更带感。
第二期开始,她每天加练到凌晨,公演时虽然动作依旧不算利落,但气息稳了,音准回来了。
弹幕风向秒变:原来女神也会进步。
情怀杀+努力滤镜,直接把她送到人气榜前三。
节目结束,她微博涨粉两百万,商务报价跟着翻倍,品牌方不傻,要的就是“能带货还能带情绪”的体质。
脸和流量有了,下一步是钱包。
港圈没落,她干脆把家搬到上海,带着三个儿子一起。
直播首秀卖母婴用品,一边拆纸尿裤一边讲“当年给Lucas换尿布也手抖”,三小时销售额破亿。
评论区刷屏:冲着这张脸下单,结果被她安利得停不下来。
平台数据出来,35岁以上女性用户占比六成——正是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那批人。
品牌方一看,这不就是“妈妈经济”活招牌?
于是珠宝、护肤、家居全线扑上来。2024开年,她拿下某蓝血珠宝代言,广告片里穿白衬衫,戴满钻项链,镜头一扫,弹幕齐刷“柳飘飘长大了”。
一句话,把观众记忆、品牌调性、个人形象全串起来,甲方乐开花。
有人酸:不就是吃老本?
她还真不藏着。
采访里被问“怕不怕过气”,她耸耸肩:过气就过气,反正三个孩子得吃饭。
说完自己先笑,像把天聊死,又留一点余味。
第二天,她带Quintus去外滩拍街拍,白T牛仔裤,随手一张就是港风教程。
小红书博主连夜出仿妆,标题直接写“张柏芝同款松弛感”。
那一刻,大家才反应过来:她不是在卖脸,是在卖“活得还不错”的样本。
观众要的就是这份“同款”——人到中年,依旧有工作、有娃、有颜,还能抽空谈个恋爱(虽然她不回应),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至于感情,她一句不提,却处处留痕。
直播里儿子乱入,喊一声“妈咪帮我拿可乐”,她回头瞪一眼,语气软得像棉花糖。
观众秒懂:单亲妈妈也能把日子过成烟火气。
没人再追问爸爸是谁,反而开始讨论“上海哪个国际学校比较好”。
她顺势分享择校经,一句“孩子开心最重要”,又收割一波妈妈粉。
看似闲聊,实则精准:把私生活拆成实用干货,既保护孩子,又喂饱观众,一举两得。
接下来要干嘛?
她在采访里随口说:想拍一部讲中年女杀手的喜剧,自己演主角,跑调也要唱主题曲。
说完自己先捂脸笑,像讲个玩笑。
可粉丝已经去豆瓣建词条了。
管它拍不拍,先把情绪价值拉满——这就是张柏芝的聪明:不硬凹人设,把真实生活切成碎片,卖给你“原来她也会这样”的松弛感。
观众买单,品牌买单,平台也买单。
所以,43岁还能靠脸吃饭吗?
答案早不重要。
她早把那张脸换成通行证,一路畅通到钱包、到生活、到下一代。
下次再刷到她直播,别急着嘲“又出来捞金”,点进去看看,说不定正好缺那款纸尿裤——顺便看看女神跑调有没有进步。
来源:动感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