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考古浙江2——万年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6 00:00 1

摘要:《考古浙江》出续集了,这一点也不奇怪,从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算起,浙江考古是播了90年的连续剧;从1970年代发现河姆渡算起,浙江考古也是50多年的连续剧。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浙江考古的剧情已经无法用一部连续剧容纳。这里有一组现成的数据:“2021年至202

《考古浙江》出续集了,这一点也不奇怪,从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算起,浙江考古是播了90年的连续剧;从1970年代发现河姆渡算起,浙江考古也是50多年的连续剧。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浙江考古的剧情已经无法用一部连续剧容纳。这里有一组现成的数据:“2021年至2025年8月,本所(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承担考古前置任务10158项,开展勘探1742项、发掘261项”。这里还不包括各地市主持的考古项目。所以这个续集,也只是近5年的精选剧目。我们先从本书的序言来了解吧。

《考古浙江2——万年背后的故事》

李晖达

距离马黎上一本《考古浙江》出版,已经过去快四年了。四年来,浙江的考古工作在稳步发展,她的笔也未曾停歇过。对于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写好一篇或几篇考古发现的采访稿,或许并非难事。唯其不易的,在于长年累月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投入。文学工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要找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去采风、体验生活,而马黎的工作,恰恰在于不断体验着不同的考古工作者们各具特色的田野工作、乡间生活。

考古工作者首要是做好本职的工作,坚守田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考古研究的第一道关。或许有人认为,写论文才是做研究,才是高级的,发掘不过就是挖土找东西,是粗浅的基础工夫,算不得高大上。不过,借用书中提到的浙江考古前辈牟永抗先生的一句话:“没有野外,就没有生命。”这里的田野,指的当然是田野考古发掘。牟先生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浙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1973年,牟先生和汪济英、魏丰、傅传仁、劳伯敏等前辈们,坐着借来的消防车由余姚县城赶赴河姆渡,开启了一项载入史册的考古工作。正是田野工作,赋予了河姆渡遗址以新生。

河姆渡考古的老照片

如今,我们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可以不再需要坐着消防车进点,不必踩着摇摇晃晃的竹梯登高拍遗迹全景照,不用住着窝棚做发掘,但是,我们依然离不开最基础的手铲。我想,田野工作的高级,不止于搭一个方舱、穿着大白围着口罩做发掘,而在于详细周密的发掘计划,高效的团队协作,精耕细作的发掘,科学全面的现场记录,及时有效地提取检测样本,认真做好脆弱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与保存……归根结底,是在田野工作里持之以恒的耐心。这本书,恰好涵盖了田野工作的诸多方面。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万年文化史的仙居下汤、衢州皇朝墩等上山文化核心遗址,是如何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一点点露出真容,又是如何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地加持下,立体而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上山文化的丰富多彩。钱塘江以南,东海之濒,古老的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不断地更新着我们对于向海而生的浙地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文化面貌的认知。经历过良渚的辉煌之后,越国陡然崛起,在史书上留给后人的,是卧薪尝胆、争霸中原这些宏大的政治叙事,而广大的越人群体,究竟是如何惨淡经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普通越人的小日子究竟过得怎么样?绍兴亭山、大湖头这些大大小小的古遗址,默默记录下了这些尘封往事。千年之下,两浙文化勃兴于东南,承唐启宋。西子湖畔、群山之间,一座座庄严的佛像,展现出唐宋以来东南佛教文化的昌盛。嘉兴东塔寺再现了比《营造法式》更为复杂、精彩的宋代大型土木建筑的营造技艺。在德清慈相寺,我们追寻着苏东坡与半月泉的故事,不经意间还偶遇了时大彬的紫砂壶。朔门古港内,一道道长长的码头,规模庞大的木帆船,数以吨计的外销瓷,无声地诉说着海上丝路曾经的繁华。

下汤遗址出土的大口盆

大湖头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

在现代建筑中揭示的温州朔门港

当然,在这本书里,除了形形色色的古遗址,我们也读到了许多优秀的前辈考古学者的鲜活人生。牟永抗、张森水、王士伦、沙孟海、王明达、孙国平……许多前辈已经离去了,也还有许多仍一直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几代浙江考古工作者中,代不乏人,达到的成就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种精神是始终传承不息的。正如本书中王巍先生所说,“正是这样一股劲儿,现在浙江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仅是遗产保护,在文化各个方面,都是不做则已,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浙江考古正是如此。很多项目都是从零起步,有条不紊,一做就是八年十年甚至更长。80年代,从反山、瑶山的考古起步,前辈们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良渚大遗址群,持续不断地耕耘,才有了后来的良渚古城、玉架山、钟家港、北村等等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同样的,河姆渡文化、上山文化、越国、唐宋考古等诸多方面,也都是由微小处出发,稳扎稳打,才有了如今各自取得的一些成果。

那些前辈

作者用她特有的文字,将这些枯燥的冷知识和鲜活的人生巧妙勾连,让考古工作走向温暖的现实世界。以往针对考古工作者的报道,重在一个“苦”字,强调“吃不得苦考不得古”,以争取读者的理解,引人热泪。而本书的文字,更重在“真”,事情真、生活真、情感真,不矫揉、不造作,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到考古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本书稿,作为一名普通的考古工作者,我把对这些文字的印象归结为六个字:有趣味的真实。我期待有第三本、第四本。

图书信息

书 名: 考古浙江2——万年背后的故事

作 者:马黎 著

出 版:浙江古籍出版社

页 码:384页

开 本:16开 170毫米×240毫米(精装哦)

定 价:98元

用一本书专门讲述一个省的考古工作,是极其罕见的,而这本书已经是第二本了。本书是《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的续集,共收录21篇文章,生动展现了浙江考古近5年的重要成果。不但涵盖了史前考古到明清考古重要遗址,还有与浙江考古和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考古学家的传记,更有河姆渡发现50周年的历史和河姆渡50年来考古持续进展的情况。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定居村落、2000多年前古越国人的小日子、800年前朔门港的繁华,还能看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是怎么从事考古和文保事业的。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历史都在这本书中进入当代人的视野。

作者介绍

马黎 ,钱江晚报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长期深度报道浙江考古发现尤其是良渚考古10余年,良渚博物院展览《见证——良渚申遗之路》总策展人,纪录片《良渚》主要撰稿人,著有《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良渚词典》。

来源:民族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