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店门口,排着三五个人,拿着巨大的透明杯子,里面装着将近一升的冰美式。
如果你最近路过上海新天地或者北京三里屯,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店门口,排着三五个人,拿着巨大的透明杯子,里面装着将近一升的冰美式。
有人一边感叹:“也太便宜了吧”,一边把杯子举到手机前拍照。
喝咖啡这件事,过去几年从小资行为变成打工人续命,而现在更彻底变成“穷鬼快乐”。
因为这家叫太卷咖啡的小店,硬是把美式卖到3.9元、拿铁卖到6.9元,柠檬水甚至只要2.9元。
要是赶上促销,一杯咖啡连地铁都没这么便宜。
让人更迷惑的是,它把店开在租金堪比黄金的顶级商圈:新天地、三里屯、国贸……
这些地方单是租金,就能压垮一批创业者,可太卷咖啡不仅没倒,反而越开越多。
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在做生意,是自杀。
但当你走进它的店里,会发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在中国咖啡赛道价格一次次被刷新的当下,太卷咖啡既像是一股逆风飞行的勇气,也像是咖啡行业新周期的一个信号。
它既踩在行业的痛点上,又踩对了时代的节奏。
想要搞清楚这家店靠什么存活,甚至扩张,我们要重新审视咖啡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01低价不是卖惨,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城市“刚需人群”。
最容易误判太卷咖啡的人,是那些不靠咖啡续命的人。
如果你在北京国贸早高峰,或者在上海陆家嘴中午十二点走一圈,你就会理解低价咖啡的底层逻辑。
这一代年轻人不是爱喝咖啡,而是离不开咖啡,每天一杯的习惯被绑定在生活节奏里:
早上得靠它清醒;午饭后要靠它保命;下午四点又得靠它续命。
这是一种“功能性消费”,就像充电宝一样,不喝不行。
当消费属性从“享受”变成“刚需”,价格就成了唯一关键,太卷咖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大城市的高频咖啡消费者,最清楚一件事就是,每天一杯咖啡,一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连锁品牌做折扣战时,大家还在犹豫;太卷直接给你一个“不想也得买”的理由,几块钱的价格,根本不需要考虑。
这种“低心理门槛”的强势吸引力,使它在租金最贵的商圈反而更好生存,因为那里的“工作节奏+高密度人群”,本就是咖啡消费最旺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大城市消费者被“价格锚定”得非常彻底。
瑞幸把“9.9”刻进了每个打工人的脑子,库迪把“活动价”拉到更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理预期已经固定:咖啡不应该贵。
太卷咖啡做的,就是把这个“心理底线”再往下一层打,它不是把咖啡卖得便宜,而是重新定义了“咖啡的最低价”。
而当一个行业的价格被反复刷新,最终没有人记得价格是谁决定的,只记得贵的越来越难卖,越便宜的越能活。
太卷咖啡靠低价切入的客群,是整个咖啡行业里最稳定的一类人:
02极限压缩成本和流程,是它能活下去的真正底牌。
很多人看到太卷咖啡的价格,会下意识怀疑这是亏钱买流量,但真正走进店里,会感受到一种及其特别的东西:
它不是“不计成本”,而是“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
这种极致的节约,不是单点,而是系统化地渗透到店里每一个细节。
店面小,但不是缩,小反而意味着租金低,装修省、外卖效率高、坪效被无限拉高。
咖啡机同时摆四台,看起来像“土办法”,实际上是把排队时间压缩到极限。大量萃取集中处理,再倒进保温壶,是为了让出杯速度更快,也减少机器磨损和能耗。
豆子不是精品拼配,而是成本更低但咖啡因更强的组合,用的不是精致杯子,而是可一次性批量采购最便宜的透明杯。
点单话术没有,互动没有,店里几乎没有装饰,连海报都只是一块布,上面写着喝啥,这不是简陋,而是“刻意为之”。
对大量需求“只求提神”的消费者来说,这些都不是痛点,但对品牌来说,能换来更大的出杯效率、更低的人力、更高的翻台率。
咖啡行业最大的成本从来不是豆子,而是:
租金、人力、时间。
太卷咖啡的做法,就是把这三项成本压到最低,你可以理解为:它把咖啡从一种体验商品,降级为一种补给品。
当商业逻辑转向效率最大化,一个新的价格体系就能被创造出来,而不依赖亏损烧钱。
太卷不是破坏咖啡行业,而是在执行一套新的算法。
03通过极低价和高话题策略,它拿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客群。
太卷咖啡的第二条秘密武器,是它对“话题”的理解,同样是低价,可它的方式跟一般便宜咖啡不同:
它不只靠便宜吸引人,还靠“怪”。
青椒拿铁、辣椒美式、香醋咖啡、酸辣汤美式……
这些味道某种程度上“难喝”,甚至有人喝完第一口就想骂人,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好喝,而是为了让人说。
一个新产品如果能让消费者同时满足以下两点,它一定会火,感觉便宜到惊讶又能满足社交分享的冲动。
太卷咖啡的创意饮品全部定价在9.9元以内,这意味着:
想尝鲜,不会痛;想吐槽,更有趣;想拍照,也够怪;想推荐,还能被朋友夸:“你怎么会发现这种神店”。
它既吸引口味冒险者,又能吸引社交内容创造者。
最魔幻的是,它把“难喝”都变成了卖点,甚至有人发视频说“这家店的特调难喝到绝对不能错过”。
这种反常识吸引力,恰好符合社交时代的传播逻辑。
而当话题越滚越大,它卖得最多的,反而是那些最基础、最高频、最赚钱的:1L 冰美式、1L 拿铁。
话题来引流,基础款留住人,这是它真正的商业杠杆。
04咖啡行业的大周期变化,给了它活下去的时间窗口。
单靠“便宜”和“效率”,一家咖啡店确实可以活一阵,但能不能开到多个城市,是另一回事。
太卷咖啡的扩张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踩在行业周期上。
过去三年,中国咖啡市场发生了三件大事:
外卖平台把咖啡打成了快消品,全国咖啡豆价格暴涨,瑞幸和库迪把价格锚定打到最低,这三件事共同完成了一件事,消费者被永久性降价教育。
也就是说,高价咖啡变得越来越难卖,中价咖啡最尴尬,而低价咖啡变成最大公约数。
正因如此,太卷咖啡不是踩在行业边缘,而是踩在新主流消费区间。
外卖补贴大幅推动了低价咖啡的成长;豆价上涨反而让低成本咖啡的供应链竞争力更突出;连锁品牌的价格战为它提前“清场”。
用一句话概括:太卷咖啡不是打破行业规则,而是顺着行业趋势把价格打到极限。
你可以反对它的味道,但不能忽视它的逻辑。而一个行业一旦进入“规模化做低价”的周期,就一定会孕育出新的玩家。
太卷咖啡只是其中跑在前面的一个。
05价格被打穿之后,行业要面对的,是一场新的重建。
中国咖啡行业从来不缺争议,精品咖啡骂快饮咖啡,快饮品牌骂低价玩家,低价玩家又指责高端品牌虚高。
但无论各自怎么争,消费者脚下永远只有一个方向,谁更便宜,谁更方便,谁更够用。
咖啡行业的第三次大洗牌正在发生:
第一次来自精品兴起
第二次来自瑞幸的规模化速饮
第三次,就是这种极致低价的本地型品牌
它们不是行业的破坏者,而是周期变化的结果。
当消费转向务实,当外卖成为基建,当上班族越来越依赖咖啡续命……
市场不可能只服务“愿意花三十元饮用体验”的人群,而一定会诞生新的供给模式。
太卷咖啡的存在告诉我们:中国咖啡行业并不是“被卷坏了”,而是“被逼成熟了”。
未来属于谁?
不是卖得最贵的人,也不是卖得最多的人,而是最理解市场结构变化的人。
愿中国咖啡行业的下一步,不只被价格推动,也能被价值重塑。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