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战争更狠的是人性!1200万女性活在枪口下,苦难遍布战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9:13 1

摘要:苏丹这场打了三年多的内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妇女和女孩成了被系统性攻击的对象。那些本该躲在家里、学校、集市里的普通人,现在被迫学会躲避枪声和比炮火更可怕的恐惧。

苏丹这场打了三年多的内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妇女和女孩成了被系统性攻击的对象。那些本该躲在家里、学校、集市里的普通人,现在被迫学会躲避枪声和比炮火更可怕的恐惧。

说白了,日子被彻底翻了个底朝天。最近一次大规模的暴行发生在2025年10月:快速支援部队占了某座城市,几天之内就有上千平民丧命。官方统计写着2000多人被杀,死者里有病床上的病人、手无寸铁的逃难者,也有排队求援的人。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性暴力在一些地方被当成了“制压手段”。无国界医生在靠近法希尔大学的难民营里记录到很多受害者的讲述:有人被当众挑选,有人被拿枪顶着被迫就范,反抗的要么被当场打死,要么变成行走困难的伤残。幸存者说,她们被关在废弃建筑里,日日遭虐,直至失去反抗的力气。受害者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年迈妇女,也有未成年女孩。被绑走后,有的当作“补给”分配给士兵,有的被迫成婚,这些词听起来像是粗话,但确确实实在发生。

把眼光放宽点看,联合国给出的数据不含糊:超过1200万名妇女和女孩正面临基于性别的暴力威胁。在全国大约4800万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遭遇严重粮食不安全,超过两成到三成的人无法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差不多一半的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内部流离失所者超过860万,另有约180万人越境到了乍得、南苏丹、埃及等地避难。国际移民组织的统计也很刺眼——每天可能有多达2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这个数字还在持续。

援助方面,承诺很多,但到位的并不多。联合国为苏丹的救援发起了41亿美元的呼吁,但实际筹到的不到目标的5%。这个大缺口直接导致前线的粮食、药品、被褥等根本不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喊着要2.4亿美元来支援最脆弱的93个地区,可面对医疗系统瘫痪和饥饿蔓延,这点钱算杯水车薪。法希尔被点名,那儿大约有13万名孩子面临绑架、性暴力、致残甚至被杀的风险。听着这些数字,别光看表面——每个数字后头都是一个被拆散的家庭和一个受伤的生命。

要把事儿的头绪理清,得往前追。眼下的混乱不是一天造成的。源头能追到2019年那次政权更替。原本握权的人被推翻后,军方的布尔汉和快速支援部队的首领达加洛(又叫赫米蒂)从盟友变成对立面。矛盾主要绕着是否把快速支援部队并入正规军、还有战利品怎么分。到了2023年4月15日,这些矛盾彻底爆发:快速支援部队占领总统府,跟正规军正面交火。小冲突一旦升级,参与方就越来越多。地方民兵、叛乱组织趁机加入,外部国家也在背后推波助澜。

外部支持让冲突更难收场。报导里说,阿联酋被指向达尔富尔输送武器和无人机,而作为回报,控制区的金矿收益通过迪拜渠道流出。这种利益链把地方资源进一步私有化,让暴力有了钱和装备的支撑。打仗不只是打枪那么简单,有钱有物资的那方很难说就停手。

战争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看得见摸得着。医院、学校、自来水厂经常遭袭,医护拿不到工资,供电、供水时断时续。救援通道经常被封,药品和医护人员进不了前线,伤员得不到及时处理。难民营不是临时的“过渡站”,很多人被困在营地好几个月、几年——帐篷破了、厕所不够、垃圾堆积,心理创伤没人处理,孩子在破帐篷里哭,没人保证明天还有饭吃。

种族和性别因素进一步把局势拖进深渊。很多受害女孩来自马萨利特等少数民族,快速支援部队通过绑架、强迫婚姻来实现控制,有的观察员把这套行为定性为种族清洗。美国官方甚至用了“种族灭绝”这个词。卫星影像里出现的乱葬坑、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处决录音,虽然每样证据都会被不同阵营解读为宣传,但它们确实存在,见证了暴行的规模和残酷。

国际组织在不停发声,但实际能改变地面局势的很少。联合国人权事务办公室不断公布报告,呼吁开安全通道、增加医疗和心理援助。联合国负责全球响应的人说,苏丹危机暴露出一个事实:国际社会对妇女和儿童遭受暴力的关注严重不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负责人把儿童面临的危险讲得很直白:孩子们随时可能被绑架,女孩尤其容易遭受性暴力。

地面上的救援大多靠志愿者和几支小团队在支撑。他们能做的常常是最基础的:包扎伤口、分发少量食物、处理感染、记录伤情。心理学家尽力安抚,社工帮家属打听走失的人。可想而知,这些人自己也常处于两难境地: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高危区去救人,或撤退保全自身,却可能把需要帮助的人留在那里。很多时候,他们能做的就是记录、见证,把影像和证词寄出去,希望哪天能用于法律追责或换来外界更多援助。

把时间线拉长看,从2019年政权更替,到2023年的全面武装对抗,再到外部支援和地方武装的介入,冲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连带影响不仅是眼前的杀戮,还有教育中断、医疗系统崩溃、社区被撕裂。某些地区的妇女不得不把安全当成每天的主要任务:什么时候出门,怎么避开士兵,孩子走哪条路上学最安全,这些成了日常计划的一部分。

住在营地的人夜里的恐惧最真实。有人说,夜里最难受的不是寒冷,而是记忆里不断回放的叫喊和无人机的嗡嗡声。有人在帐篷外缝补破布,孩子在一旁哭,旁人不敢久留,生怕碰到那些还没愈合的伤口。画面很直接:破旧的被子、瘦削的手、求助的脸。这些细节不需要华丽辞藻去装饰,亲眼所见的人讲出来就够让人沉默。

来源:高贵艺术家HdsQD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