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架银灰色的机器已经连续三周每天准时“报到”,嗡嗡的噪音像只甩不掉的蚊子,吓得院角的鸡群扑棱着翅膀乱窜。全妈揉着发疼的太阳穴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半根没剥完的毛豆,念叨着:“这日子没法过了,小红回来该闹着要走了。”
2025年11月的黄昏,全红婵老家的荔枝树影里,全爸望着天上盘旋的无人机,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
那架银灰色的机器已经连续三周每天准时“报到”,嗡嗡的噪音像只甩不掉的蚊子,吓得院角的鸡群扑棱着翅膀乱窜。全妈揉着发疼的太阳穴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半根没剥完的毛豆,念叨着:“这日子没法过了,小红回来该闹着要走了。”
此时,180公里外的广州训练馆里,刚结束团体赛夺冠的全红婵正蹲在地上系鞋带。她的脚踝上贴着深色肌贴,那是为了保护旧伤,2025年5月的距腓前韧带损伤伴积液,让她错过了全国冠军赛和世锦赛。
教练何威仪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明天休息,要不要回家看看?”全红婵抬头笑了,露出小虎牙:“不了,我想多练会儿,下次跳得更稳点。”她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又一次因为她的名气,陷入了舆论的风暴。
时间倒回2021年夏天,14岁的全红婵站在东京奥运会10米台跳板上,眼神里没有半点慌乱。五跳三个满分,“水花消失术”震惊世界,她成了“国民小英雄”,也成了舆论的“靶子”。
发育关时调整动作,有人说她“天赋尽失”;偶尔晒张吃零食的照片,有人指责她“不务正业”;全运会退赛保护脚踝,有人造谣她“怕输给陈芋汐”。
可这个女孩像块浸了水的棉花,软乎乎地接住所有恶意,该训练训练,该笑就笑。退赛后她去看陈芋汐的单人赛,攥着陈艾森的胳膊喊“芋汐加油”,笑容亮得像东京的太阳,把“两人不和”的谣言晒得烟消云散。
全运会夺冠仅10天,老家的自建房成了“导火索”。有人拍了段无人机视角的视频,配文“全红婵豪宅曝光,三层半别墅太夸张”,瞬间冲上热搜,可事实是什么?
宅基地是2021年奥运夺冠后村里按规矩奖励的,合规合法;审批面积200平,其中100平建房、100平做庭院,符合广东省丘陵地区“最多120平”的标准。
三层半的结构,是因为全家8口人(父母+5个兄弟姐妹),平均每人40平,这哪里是“豪宅”?不过是农村常见的“宽敞点的家”。
全妈说,盖这房子最高兴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房间了,小红回来也能住得舒服点”。院子里留了块地种荔枝树,因为全红婵爱吃;三楼加装电梯井,是为了兑现她“让妈妈坐电梯”的承诺。这些细节里,没有“炫富”,只有一家人的温情。
资金来源更清楚:全哥全进华打工+直播助农攒了40万,没动过妹妹的奖金。全进华这些年做直播,卖的是家乡的荔枝、芒果,去年光助农就卖了179万件,收入全是辛苦钱。
期间有企业想捐赠建材,全爸一口回绝:“日子得自己过,不能借闺女的名气占便宜。”
全红婵的家人,从来没想过“走捷径”。全哥全进华直播时从不说“我妹妹是全红婵”,只说“这是我们村的荔枝,甜得很”;之前参加厨艺综艺被批评白切鸡“口感老”,他当场反驳“不懂广东白切鸡精髓”。
但从没提过妹妹的名字;澄清盖房资金时,他只说“是我自己挣的”,没蹭半点热度。全爸全妈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园种菜,傍晚扛着锄头回来,衣服上沾着泥点。
全妈说:“不想靠女儿的名气坐享其成,挣钱还得靠自己,不能因为那些过眼云烟的东西影响小红。”全红婵自己呢?她还是那个单纯的女孩。她没回应这些争议,只是默默继续训练,回家帮家人带娃、摘荔枝,跟没成名时没两样。
全运会退赛后,她去看陈芋汐的比赛,为她加油;面对黑粉的恶评,她要么晒出和队友的合照说“那咋了,这就破防了”,要么就用训练场上的满分动作“打脸”质疑。
全爸望着天上的无人机,终于叹了口气。他转身走进屋,拿出全红婵去年回家时买的按摩仪,递给全妈:“小红说,这个能治你肩膀疼。”全妈接过,手指抚过按摩仪上的卡通贴纸,那是全红婵特意贴的,说“妈妈用这个,像我在给你揉肩膀”。
此时,训练馆里的全红婵刚完成一组动作,教练喊她休息。她掏出手机,翻出家里的照片,嘴角弯成月牙。照片里,全爸在菜园里摘菜,全妈在喂鸡,全哥蹲在地上帮侄子系鞋带,院子里的荔枝树结满了果子。
她打字给全哥:“哥,下次回家我帮你卖荔枝,我帮你喊‘我们村的荔枝甜得很’。”全哥回复:“不用,你好好训练,家里有我。”
窗外的夕阳照进来,洒在全红婵的脸上。她收起手机,走向跳板,身影像只轻盈的燕子。那些窥探的无人机、乱贴的广告、散布的谣言,终会被风带走。
而她,还是那个想给妈妈治病的小女孩,还是那个会帮家人干农活的妹妹,还是那个在训练场上拼尽全力的运动员。就像全爸说的:“小红的名气是她用汗水换的,我们不沾。日子是自己的,得靠双手挣才踏实。”
风里传来荔枝的甜香,全红婵站在跳板上,深吸一口气,跃入水中。水花消失的瞬间,她听见远处传来全妈的声音:“小红,吃饭了!”那是家的声音,是最温暖的力量。
来源:东城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