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六岁的小A,大学毕业工作两年,毕业后,Ta进了本地一家公司做财务,独自租住在一间朝南的小公寓。原本以为毕业意味着长大、自由、独立,现实却截然相反。
二十六岁的小A,大学毕业工作两年,毕业后,Ta进了本地一家公司做财务,独自租住在一间朝南的小公寓。原本以为毕业意味着长大、自由、独立,现实却截然相反。
「妈妈每天雷打不动的三个电话来关心:早上八点喊起床,中午十二点问午饭吃的是什么,晚上九点确认是否安全到家。爸爸则热衷于规划人生:从选专业到找工作,现在又在乐此不疲的为我寻找相亲对象」
小A经常想「我真的是自己独居吗?但怎么经常感觉我跟爸妈还在一个屋檐下,从来没有分开过?」小A感觉自己是被困在大人身体里的「长不大的小孩」,无法为自己负责,也无法真正独立。
直到上个五一假期… 小A精心策划了和朋友的旅行,兴奋地告诉爸妈,可到来的不是庆祝,而是爸爸长达两小时的「外面不安全」分析:「不是不让你玩,以后爸妈陪你一起去,更安全」。看着妈妈低着头强忍泪水的样子,小A那股憋了二十多年的闷气,突然顶到了嗓子眼,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就是这股窒息感,让小A推开了咨询室的门。
小A出生在南方小城,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公务员。有关于小A的一切,爸妈都十分关心,甚至「比关心Ta们自己还要关心」,好像正是小A的出生,让家里有了焦点和重心。
上幼儿园时,妈妈听说是孩子长高的关键时间,每天变着花样做一桌子菜,每当小A吃饱了放下筷子时,就会看到妈妈失望和担心的眼神,「那再多吃几口吧,这样妈妈就开心了」,就这样,小A明明吃饱了,却要为了妈妈安心再塞几口… 果然看到了妈妈安慰的笑容。
10岁生日那天,爸爸问小A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小A说想要动画片的碟片,但是爸爸还是送来了想让小A学的电子琴,并高兴充满期待的附送了半小时「学琴的好处」,Ta不想让爸爸失望,更不想在生日这天扫兴,最终用极小的声音挤出一句:「……喜欢,谢谢爸爸」。
小A越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想要」,在爸爸妈妈的「为你好」面前,是那么的不重要。每一句「为你好」,都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密密麻麻地缠绕上来,没有人问过小A「想要吗?开心吗」。
每次小A想说「不,我其实不这样想」,可看到爸妈的表情和那声叹息,就立刻把话吞了下去。 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Ta们多爱你啊」。更让小A觉得难受的是,「Ta们不会直接否定我的想法,但会出现失落的表情,或者沉默,或者叹气,又会说「长大了,嫌我们烦了…不让我们管啦」。
「就是这种失落的表情,让我瞬间跌入愧疚中,就算不在面前我也能看见Ta们失望的表情,仿佛自己才是施暴者」
再长大一点,初中的小A就学会了在Ta们面前扮演一个省心、听话的孩子。 点餐时会想「妈妈觉得这个健康吗」,选衣服时会考虑「爸爸喜不喜欢」,甚至连选择看电影的类型时,都会下意识地想「Ta们觉得怎么样」
到了大学选专业,小A本想选艺术,爸爸建议选会计「好找工作,稳定」。Ta沉默着点了点头。 久而久之, 小A好像忘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了,那个真实的自我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小到快要看不见。
现在的小A唯一的爱好是画画,「但是我不敢发朋友圈分享我的画,妈妈会觉得浪费时间,爸爸会问会不会影响工作」。小A苦笑着,「后来我就设了分组,可见范围:仅自己」。
让小A困惑和矛盾的是,「ta们应该是爱我的,但同时又觉得好像被什么隔着一层,不真实」但心里经常有个疑问,「父母爱我吗?还是只是爱想象中的我」?
咨询进行到第二次时,我请小A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父母的期待,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长时间的沉默后,小A睁开眼睛,茫然地说「我不知道...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实在想象不出来」。我轻声说「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就像寻找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了成长之路。
小A把一本厚厚的素描本带来了咨询室,里面是Ta多年来偷偷画的画——有窗台上的多肉植物,有地铁上偶遇的陌生人,有加班时窗外的灯光。Ta轻轻翻到其中一页——画上是Ta想象中的森林,一个小女孩正抬头看着树梢上的鸟儿。
「如果这个女孩可以说话,会说什么?」我问道。
小A沉默了很久,然后轻声说:「可能会说...我想回家。」
「回家。」
「不是回父母的家,是回...我自己的家。一个我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屏幕上显示「妈妈来电」。以往,Ta会秒接,语气轻快地报平安。但这一次,Ta只是看着屏幕,手指微微发抖,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我可以...不接吗?」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问自己。
电话铃声响了几声后停止,小A长长地舒出一口气,肩膀放松下来。
「原来不接电话,天也不会塌下来。」Ta说这话时,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有一次,谈到上周爸爸又为Ta安排了一次相亲,Ta照常去了,但回来后整整两天不想吃饭。
「那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我问。
「就是...不舒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
我们尝试着给这种「不舒服」找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是愤怒吗?是委屈吗?还是别的什么?
小A闭上眼睛,慢慢描述:「像是一股热气从胃里升起来,堵在胸口...想让这个东西出来,但又怕它出来会伤到人...」
「如果这股热气有颜色,会是什么颜色?」
「红色...暗红色。」
「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
小A沉默了一会,然后轻声说:「它想说...烦死了。真的够了。」
那是Ta第一次承认自己对父母的行为感到愤怒。
我们也聊到为什么父母的「失望」有这么大的威力。
Ta渐渐明白,那几乎是一种训练多年的本能反应——仿佛自己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就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和伤害。那份「愧疚」下面,藏着「恐惧」——「我真的很怕ta们不再爱我,怕我真的做错了,伤害了ta们」。
有一次,当小A再次陷入「我这样想是不是太自私了」的愧疚中时,我问Ta「如果把你和父母的关系想象成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有多大空间是属于你的?」小A沉默一会儿,低头说「可能...是一个又小又暗的角落,到处都是Ta们的关心和期待,我被挤在墙角,动弹不得」
直到咨询后期某一天,Ta忽然意识到:「原来我可以既爱Ta们,又对Ta们生气」。这个发现像一扇新窗户被推开:「这两种感情可以同时存在,并不矛盾。真正的爱,不应该要求我不断地缩小自己」。
我们开始在咨询室里练习区分「Ta们的担心」和「我的感受」。
「妈妈觉得我饿,不等于我真的想吃;爸爸认为这个工作好,不等于我想做」。小A渐渐明白:「我无法,也不需要为ta们的所有情绪负责,Ta的情绪是Ta的课题,我的选择是我的课题」。
当小A看到妈妈脸上略显失望的表情时,虽然心里还是会紧一下,但那个「必须立刻做点什么让Ta高兴起来的冲动,减弱了」。
改变很少沿着直线前进。更多时候,它像潮水,有进有退。但每一次潮水退去,都会在沙滩上留下些什么。
当小A鼓起勇气第一次拒绝父亲安排的相亲时,经历了三天沉默。 那三天,熟悉的愧疚感又回来了,无数次想打电话妥协道歉:「我每分钟都想打电话道歉,回到从前那个乖孩子的状态。」
小A形容那种感受「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片巨大的乌云包裹着,看不见光,也喘不过气」
「嗯,被包裹在里面,喘不过气,这种感觉一定非常难受。想象那片乌云就在面前,不去抗拒它,只是观察它......想象一下,在你这么难受的感觉里,有没有一丝丝让你觉得稍微平静或者安全的感觉?哪怕它非常微小?」
「我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养的那只猫……它毛很软……在我身边」,小A的呼吸慢慢稳定。「如果你能稍微后退一步,看着这片乌云,你会发现什么?」
小A慢慢呼吸,过了一会儿说「我看到...乌云后面其实是有光的。而且,乌云本身也在慢慢移动,它不会永远停在那里。」
那次咨询后,小A在钥匙串上挂了个小小的乌云挂件。「提醒我,再大的乌云也会过去」,Ta说。
小A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划出细微的界限。当妈妈又来电话叮嘱Ta多穿衣服时,Ta轻声说:「妈,我不冷,这件外套够了。」
电话那端沉默了片刻,然后妈妈只是简单地说:「好吧,那你注意安全。」
就这么简单?小A几乎不敢相信。没有预想中的失望和责备,只是...接受了。
「那通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沙发上,突然哭了出来,」小A在下次咨询时告诉我,「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原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不会导致世界末日。」
Ta慢慢尝试更多:告诉父母周末想少接些电话;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画,不再设分组限制;还报名参加了周末绘画班。
第十二次咨询时,小A说「神奇的是,以前那种莫名的紧绷感和心慌,不知不觉消散了很多。」
更让Ta意外的是,父母似乎也渐渐适应了Ta的改变。「Ta们发现我不是要逃走,只是需要一点空间。现在电话少了,但我们反而能真正聊聊天了,不再只是叮嘱和汇报。」
咨询接近尾声时,小A告诉我,Ta决定辞去父亲安排的财务工作,加入一个朋友的小型创意团队。「收入可能会变少,但我每天醒来,心里是满的。」小A还租了个带阳台的小房子,上面摆满画具和绿植。「有时候Ta们还是会担心地来找我,但我学会了听着Ta们的担忧,然后继续做自己的决定」。
小A的描述让我想起那些被过度呵护的盆栽。每一片叶子都被精心修剪,每一根枝条都被绑缚定型——美其名曰「为你好」,实则剥夺了植物自由生长的权利。
如果你也困在「长不大」的躯壳里,在「懂事」与「自我」间挣扎,在「愧疚」与「愤怒」中摇摆,请记住:
愤怒是边界的警报器,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我有权以真实模样存在。
心理咨询室,正是一个练习这些「权利」的安全之地。在这里,你不必扮演「应该」成为的样子,可以慢慢探索:哪些是别人塞给你的期待,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或许你也会惊喜的发现——那个「小孩」体内,原来住着如此蓬勃的大人。而这个世界,正在等待那个大人的到来。
许多糖丸儿可能都对小A所感受到的「窒息的爱」深有共鸣:父母或者伴侣做的事情,好像因为都是在乎或爱,但却让自己如此抗拒和窒息;而一旦真的表达了生气或愤怒,又会觉得很愧疚、自责。
这种窒息又无法摆脱的爱的体验,太难受了。所幸,我们可以寻找专业的咨询帮助,擅长「情绪」或「自我成长」议题的咨询师,或许可以给你更好的帮助:
1. 协助你充分觉察和表达复杂又矛盾的情绪;
2. 帮助理解这些感受产生的深层原因;
3. 陪你找到改变的路,并在安全的空间里试验练习。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来源:安慰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