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聚会上,有人靠做职场培训三年买了房,有人深耕母婴供应链年入百万,而你呢?去年开奶茶店亏了十万,今年跟风做直播没撑过三个月,现在手里攥着三四个副业想法,却连哪个先起步都拿不准 —— 明明比谁都拼,怎么就越忙越穷?
你有没有过这种 35 岁的尴尬?
同学聚会上,有人靠做职场培训三年买了房,有人深耕母婴供应链年入百万,而你呢?去年开奶茶店亏了十万,今年跟风做直播没撑过三个月,现在手里攥着三四个副业想法,却连哪个先起步都拿不准 —— 明明比谁都拼,怎么就越忙越穷?
直到某天深夜,我翻到黑格尔那句 “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突然被戳中:35 岁前赚不到钱,不是不够努力,是太想 “什么都要”;35 岁后能赚到钱的人,都懂一个道理:发财的方法,从来都是 “减” 出来的。
柳宗元写过个 “蝜蝂” 的故事:这种小虫见什么都往背上背,背得越重越不肯放,最后被压得爬不起来。以前读只觉得是寓言,35 岁后才发现,很多人赚钱的样子,比蝜蝂还执拗。
我邻居老周就是这样。前年听说家具行业利润高,凑钱开了家定制家具店,没做半年,又听人说宠物赛道好做,转头进了一批宠物用品;去年直播火了,他又架起手机卖零食,结果呢?家具店因没人管倒闭,宠物用品压了一仓库,直播间半年只有几十个观众。
有次他跟我吐槽 “赚钱太难”,我忍不住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做一个行业能成,你做三个却不行?” 他愣了半天:“我这不就是怕错过机会嘛。”
这就是很多人赚不到钱的死穴:把 “多尝试” 当成 “抓机会”,却不知道 “贪多” 才是最大的坑。今天觉得这个行业香,明天觉得那个赛道火,看似忙得脚不沾地,其实是用 “战术上的勤奋” 掩盖 “战略上的懒惰”—— 你连一个行业的门道都没摸透,怎么可能赚到钱?
35 岁后才明白:赚钱不是 “撒网”,是 “钓鱼”。与其在 10 个行业里浅尝辄止,不如在 1 个有价值的领域死磕到底。就像我那个做职场培训的同学,前两年大家都在追风口时,他只专注做 “35 岁职场转型” 课程,从免费直播到付费社群,慢慢积累了上千个学员,现在光年费会员就够他躺赚 —— 你看,把目标减到 “一个”,反而能把路走宽。
35 岁后还有个扎心的发现:以前觉得 “忙 = 能赚钱”,后来才知道 “瞎忙 = 浪费时间”。
我前同事小林,去年为了多赚钱,同时接了三份兼职:白天做文案,晚上写短视频脚本,周末还帮人做 PPT。每天待办清单列满 15 条,从早忙到晚,连吃饭都在回复消息,结果呢?文案错漏百出被客户投诉,短视频脚本没新意被拒,PPT 做一半赶不上 deadline—— 钱没赚到多少,还把身体熬垮了。
其实不是他不够努力,是没懂 “精力有限” 的道理。就像帕累托原则说的:80% 的成果,来自 20% 的关键事。你把精力分给 10 件事,每件事只能得到 10 分;但你把精力集中在 2 件事上,每件事能拿到 80 分 ——35 岁后赚钱,拼的不是 “做多少事”,是 “做对多少关键事”。
我现在每天只用一个 “极简 TDL 法”:
① 晚上花 5 分钟,把第二天想做的事全列出来(不管大小);
② 从里面挑出 “必须今天做,且做了能有结果” 的 3 件事(比如谈成一个客户、写完一篇推文、复盘上周数据);
③ 第二天只盯着这 3 件事,做完就停,不贪多。
刚开始我也怕 “做不完”,后来发现:以前列 10 件事,最后只完成 3 件还焦虑;现在只做 3 件,不仅能做完,还能做得更细。上个月靠这个方法,我谈成了两个长期客户,比之前忙忙碌碌一个月赚得还多 —— 你看,给工作做减法,反而能让赚钱的效率更高。
35 岁后赚钱最难的,其实不是 “没方法”,是 “内心太乱”。
我之前想做小红书副业,光 “怕别人说” 就纠结了三个月:怕同事刷到说 “都 35 了还装嫩”,怕亲戚看到说 “不稳定”,怕做不起来被笑话。等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更,又总盯着数据:今天涨了 5 个粉,明天掉了 2 个,焦虑得整夜睡不着,最后干脆停更了。
后来跟一个做自媒体的前辈聊天,他说:“你不是不会做,是心里装了太多‘垃圾’—— 怕得失,怕评价,这些内耗比没流量更能拖垮你。”
他给我讲了个 “种树” 的道理:你种一棵树,别总想着 “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结果”,只要按时浇水、施肥,它自然会长大。赚钱也是一样,别盯着 “今天能不能赚到”“别人会不会说”,先把 “怕” 和 “急” 放下。
现在我做副业时,只记两件事:
① 不纠结结果:写一篇推文,哪怕只有 10 个人看,也当成 “练笔”;谈一个客户,哪怕没成,也总结 “下次该怎么说”—— 反正要么学到,要么赚到,没什么亏的;
② 不听 “噪音”:有人说 “你做这个没前途”,我就当没听见;有人说 “你不如做那个”,我也不心动 —— 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会被别人带偏。
慢慢的,我不再焦虑,反而做得更顺:上个月小红书涨了 2000 粉,还接了两个广告 —— 你看,给内心做减法,才能把精力用在 “真正能赚钱的事” 上。
以前总觉得 35 岁是道坎:体力不如年轻人,机会不如刚毕业的多。现在才懂,35 岁其实是个 “开窍期”—— 你终于明白,赚钱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越准越好”;不是 “越忙越好”,而是 “越专注越好”;不是 “越急越好”,而是 “越稳越好”。
就像一棵树,只有剪掉多余的枝桠,阳光才能照进树干;人只有学会做减法,精力才能拧成一股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如果你现在 35 岁,还在 “瞎忙”“贪多”“内耗”,别慌:从今天开始,把目标减到 1 个,把每天的事减到 3 件,把心里的 “垃圾” 清一清。你会发现,赚钱的路,其实没那么难走。
最后想问你:你有没有过 “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没成” 的经历?评论区聊聊,或许我们能互相点醒。
来源:百事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