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9:31 1

摘要: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同时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转自:中国环境网

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同时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降低“含碳量”,提升“含绿量”“含金量”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这充分说明,‘环保账’与‘发展账’并不冲突,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兼得。”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既“踩刹车”、又“轰油门”,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五年来,四川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降低发展的“含碳量”,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提升“含绿量”方面,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并建立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为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制修订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6部、出台地方标准19项,以更为严格、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法规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降低“含碳量”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12亿元。建成省级林草碳普惠等一批碳普惠机制,推动大运会和世运会实现碳中和。

提高“含金量”方面,“十四五”以来,积极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进入中、省项目库。改革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先后投入中、省财政资金285亿元,实施1944个生态环境项目,资金投入比“十三五”增加71.2%。用好绿色金融政策,推动政银合作,新增绿色贷款3475亿元,撬动超259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领域,推动16个EOD项目获贷款授信88.8亿元,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锚定“双碳”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五年来,四川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川在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及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上成果丰硕。”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明騄表示,在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上,四川通过增加产业发展“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

一方面,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以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的“减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十四五”以来省级共完成611个项目节能审查,通过实施高耗能项目能耗替代,充分挖掘节能潜力,累计腾挪135万吨标煤能耗空间。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突出。“我们从能源生产、消费两端发力,着力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李明騄说,四川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省水电装机和发电量保持全国第1位,水风光及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1.25亿千瓦、占比89%;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加快促进新能源消纳,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40%。

随着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累计创建绿色社区3733个、绿色学校7703所,建成节约型机关1.2万个,绿色、低碳正日益成为社会新风尚。

从“四个更加”

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呈现‘四个更加’特征。”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解释说,产业结构更加高端,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2.6%,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总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8.2%。

特别是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晶硅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更是表现亮眼,整个“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8倍,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超过10倍,成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生产过程更加清洁,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资源循环更加畅通,累计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约6000万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冶炼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绿色本底更加坚实,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数量均居西部首位。

曾吉明表示,下一步,四川将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厚植产业底色“含绿量”、激活发展动能“含新量”,提升发展质效“含金量”,力争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绿色发展转型之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