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方向规划方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19:20 1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雄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以“三江夹两脉”的壮丽格局纵贯川滇藏青结合部,幅员15.3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市),近120万各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作为康巴文化发祥地、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

前言

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雄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以“三江夹两脉”的壮丽格局纵贯川滇藏青结合部,幅员15.3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市),近120万各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作为康巴文化发祥地、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这里既有贡嘎雪山、稻城亚丁等世界级自然奇观,又有格萨尔王文化、康巴风情等独特人文瑰宝,更承载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

回望过往,甘孜州已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在400亿元以上,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接待量达41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53亿元,康定、稻城、理塘跻身天府旅游名县;清洁能源装机从2015年不足500万千瓦跃升至2000万千瓦,成为全州第一支柱产业;川藏铁路加速推进,“两铁五高四空”立体交通体系雏形初现,“圣洁甘孜”“亚克甘孜”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当前,美丽中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在此交汇,省委赋予甘孜州“两区三地”建设的战略定位,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同时,甘孜州也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与修复治理艰巨、产业规模偏小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与城乡发展不均、人才短缺与治理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为抢抓战略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甘孜州从“生态资源大州”向“绿色发展强州”、从“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文旅胜地”、从“资源富集区”向“产业集聚区”跨越,特制定本规划方案。方案以“生态立州、文旅兴州、产业强州、团结稳州、交通畅州”为核心理念,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旅融合、城乡协调、共同富裕”主线,明确到2035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杆、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四大目标,为甘孜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绘制宏伟蓝图。

一、规划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核心发展优势

1. 生态禀赋独一无二:作为青藏高原与川滇生态屏障“两屏”核心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6万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地5.54万平方公里,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35.2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13%,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100%,PM2.5浓度7.5μg/m³为全省最低,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

2. 文旅资源全国顶尖:拥有全省最多的四级、五级旅游资源,贡嘎雪山、稻城亚丁、海螺沟等自然景观享誉全球,康巴文化、格萨尔王文化、藏羌非遗等人文资源独特厚重,25个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省第一,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位为“中国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

3. 能源矿产潜力巨大:清洁能源技术可开发量超2亿千瓦,锂、金、锌、镍储量全省第一,甲基卡锂辉矿产值突破10亿元。已建成全省库容最大的两河口水电站、全球最大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草光互补”“牧光互补”等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成效显著,是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4.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形成生态文旅、清洁能源、高原有机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有机产品达242个,极地果蔬远销海外,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30亿元;康定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市,2个5A级景区带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5. 政策保障多重叠加: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发展、生态保护补偿、乡村振兴等多重政策红利,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落地实施,省委省政府给予差异化支持,政企协同、央地合作机制持续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

1. 重大机遇:“双碳”战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加速扩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庞大消费市场;文旅消费升级催生生态康养、山地运动、文化研学等新业态需求;川藏铁路通车将彻底破解交通瓶颈,打通内外联通“大动脉”;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提供政策支撑,生态产品市场化前景广阔。

2. 核心挑战:生态系统脆弱,土地沙化面积达5157.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83万平方公里,自然灾害频发,修复治理难度大;产业层级偏低,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不足1%,文旅产品同质化、产业链短,农牧业附加值不高;基础设施滞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120公里,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不足,现代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战略

1. 生态优先战略: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 文旅融合战略:以“自然+文化+体验”深度融合为核心,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丰富高端业态供给,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3. 产业升级战略:聚焦清洁能源、高原有机农牧业、文旅康养三大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锂-电-储”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

4. 交通畅达战略:加快“两铁五高四空”建设,完善县域路网和景区连接线,打造川滇藏青结合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打通发展“大动脉”。

5. 团结共富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城乡融合、县域协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发展目标

1. 生态保护目标:到203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8%以上,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别达80%、90%、75%,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2.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较2024年实现翻倍,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7%以上;人均GDP达到8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7.5万元和3.8万元,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跻身全国民族地区前列。

3. 产业发展目标:文旅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建成3个世界级旅游景区、15条精品旅游线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8000万千瓦,建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川西锂电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高原有机农牧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圣洁甘孜”品牌价值超4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5%。

4. 交通建设目标:“两铁五高四空”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1192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4个、通用机场布局5个,形成“州内2小时通勤、至成都3小时通达、至周边省会城市5小时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5. 民生福祉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西部先进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7%、99%、94%;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岁;城镇化率达50%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各民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核心发展任务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1.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开展贡嘎山、稻城亚丁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提升行动,加强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和廊道建设。推进草原生态奖补、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修复,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空气、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全要素实时监测。

2. 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争取国家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成渝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交易合作。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探索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模式,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扩大生态护林员、草管员等公益性岗位规模,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稳定收入。

3.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扩大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实现城镇、景区、产业园区清洁能源全覆盖。推广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创建“零碳景区”“零碳县城”,到2035年单位GDP能耗较2024年下降28%以上,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州。

(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1. 构建“一心三带多点”文旅格局:以稻城亚丁-贡嘎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打造川藏线红色文化旅游带、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带、金沙江峡谷探险旅游带,培育海螺沟、理塘、色达等特色旅游节点,形成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2.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升级传统景区,推动稻城亚丁、海螺沟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开发高山滑雪、森林徒步、草原露营、星空观测等户外探险产品,发展格萨尔王文化研学、藏羌非遗体验、唐卡制作等文化业态,推出高原康养、红色教育、乡村民宿等特色产品。打造《格萨尔王》《康定情歌》等文化精品IP,提升文化感染力。

3. 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推进景区连接线、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主要景区“快进慢游”。培育高端度假酒店、特色民宿集群,开发藏餐、高原有机食材等特色美食系列。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实现门票预订、交通导航、导览讲解“一键通”,打造智慧旅游示范州。

4. 强化品牌营销与市场拓展:整合“圣洁甘孜·秘境康巴”品牌形象,参加国内外重大文旅展会,与成渝地区、云南、西藏联动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沉浸式营销,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1. 做强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水电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推广“草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实现水风光热蓄多能互补,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8000万千瓦。依托锂矿资源优势,引进培育锂电材料、储能装备等产业链项目,打造“锂-电-储”一体化产业集群,建设川西锂电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和电网升级改造,提升清洁能源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

2. 做优高原有机农牧业:壮大“圣洁甘孜”“亚克甘孜”公共品牌,扩大极地果蔬、高原牦牛、藏香猪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冻干食品、保健食品、民族特色食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和电商平台,打通“从高原到餐桌”的绿色通道,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菜篮子”“果盘子”。

3.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和藏医药传统,发展高原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产业,建设稻城、康定、理塘等康养度假区。合理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推动绿色矿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甘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文旅体验、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培育电商直播、远程医疗等新业态。

(四)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川滇藏青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

1. 加快铁路建设:推进川藏铁路全线贯通,规划建设连接周边市州的铁路支线,到2035年铁路运营里程超1192公里,实现50%以上县级行政区通铁路,形成连接成渝、辐射藏青的铁路网络。

2. 加密高速公路网:建成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新都桥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连接云南、西藏、青海的省际高速通道,到203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乡镇通高速支线。

3. 优化航空与农村路网:提升康定、稻城亚丁等机场枢纽功能,新增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布局建设甘孜县、石渠县等通用机场,构建“干线+支线+通用”航空网络。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全覆盖,80%以上乡镇15分钟上国省道。

4.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在康定、稻城、甘孜县等地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铁路、公路、航空“零换乘”。建设物流园区和冷链仓储中心,发展“公铁联运”“空铁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五)推进城乡融合与县域协同,促进共同富裕

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做强康定中心城市,提升稻城、甘孜、理塘等县域副中心功能,培育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形成“中心城市-县域副中心-特色小镇-中心村”四级城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35年城镇化率达50%以上。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分类帮扶和过渡后帮扶制度体系。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旅融合、农商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全覆盖。

3. 促进县域协同发展:根据资源禀赋明确县域差异化定位:康定市重点发展行政服务、文化创意、清洁能源总部经济;稻城县、康定市、泸定县聚焦生态文旅和康养产业;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发展高原有机农牧业和冷链物流;甘孜县、石渠县、色达县培育草原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道孚县、丹巴县、炉霍县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旅游。加强县域间产业协作、资源共享、设施联通,形成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幸福质感

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跨区域师资交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设文旅服务、生态农牧、清洁能源等特色专业,培养本土实用人才。

2.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州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与成都、重庆等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扩大“5G+医疗健康”覆盖范围,开展远程医疗、专家坐诊等服务。传承发展藏医药,建设藏医药研发和诊疗中心。

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4. 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传承弘扬康巴文化、格萨尔王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1.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异地通办”,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与成都、重庆在产业、文旅、生态等领域的合作,承接绿色产业转移。依托川藏铁路和省际交通通道,加强与云南、西藏、青海的区域合作,打造川滇藏青结合部开放门户。

3. 强化科技创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甘孜英才计划”,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开展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本土人才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提高人才留存率。

四、重点项目库建设

(一)生态保护类项目

1.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400亿元,实施草原修复、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废弃矿山修复等项目,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世界级自然保护地提质工程:总投资200亿元,开展稻城亚丁、贡嘎山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珍稀物种保护基地。

3. 碳汇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设林业碳汇基地、碳汇交易平台,发展碳汇经济,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二)文旅融合类项目

1. 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总投资500亿元,提升稻城亚丁、海螺沟、贡嘎山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景区系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 文旅融合综合体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建设格萨尔王文化体验园、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高原康养度假区、藏羌非遗小镇等,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3. 智慧旅游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60亿元,建设州级智慧旅游平台、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

(三)产业升级类项目

1.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建设风光大基地、锂电新材料产业园、特高压输电通道等,打造“锂-电-储”一体化产业集群。

2. “圣洁甘孜”产业升级项目:总投资250亿元,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精深加工园区、冷链物流中心、电商运营平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 绿色矿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合理开发锂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建设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四)交通枢纽类项目

1. 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亿元,推进川藏铁路全线贯通及支线建设,总里程超1192公里。

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700亿元,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88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3. 航空与物流枢纽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提升现有机场功能,建设5个通用机场,打造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仓储中心。

(五)民生与城乡建设类项目

1. 教育医疗提质项目:总投资22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00所,建设州级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升级工程、藏医药诊疗中心等。

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50亿元,推进城镇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升级等。

3. 社会保障提升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就业培训基地、公共文化设施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五、实施保障与风险防控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甘孜州未来10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各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政策保障

制定配套政策体系,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交通建设、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实施。加强政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三)要素保障

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优先满足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用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化能源供应,完善电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保障生产生活能源需求。加强水资源保障,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利用效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甘孜英才计划”,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风险防控

1. 生态环境风险: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防范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2. 产业发展风险:加强与成渝地区产业规划衔接,避免文旅产品同质化、产业布局不合理,强化差异化定位,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发展监测机制,及时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3. 自然灾害风险: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社会稳定风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利益分配等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动态调整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每2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评估,根据国家、省级战略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结语

未来10年,是甘孜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黄金机遇期。本规划立足甘孜州独特优势,直面发展挑战,明确了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任务。全州上下需凝聚共识、锐意进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力以赴推进规划实施。相信通过10年的不懈奋斗,甘孜州必将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交通便捷、民生幸福、民族团结的现代化新甘孜,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更加璀璨的绿色明珠,为四川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甘孜力量!

来源:天水一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