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不破乡村难前行:农村最大内耗曝光,不是没钱,而是人分两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8:49 3

摘要:“村这头修路,村那头骂娘。”——这不是段子,是昨天刚在群里刷到的真人真事。

“村这头修路,村那头骂娘。”——这不是段子,是昨天刚在群里刷到的真人真事。

河南周口张寨村,水泥路明明已经铺到离村口三百米,硬生生被几户人家拦下来:“凭啥先修他们门口?当年分地他们多占了一垄!”结果挖机停了,镇里拨的 120 万工程款眼看要退回。路没修成,两拨人倒先打 110,一个老爷子血压飙到 200 住进县医院。

你说差钱吗?账上躺着专项资金。差政策吗?乡村振兴项目红头文件写得明明白白。差就差在——人分两拨,圈子互掐

----

“两拨人”到底怎么来的?

往祖上倒,多半是一句老话:“亲兄弟,明算账。”

分地、分井、分宅基地,算盘珠子噼啪一响,裂痕就留到今天。后来再到选低保、评贫困户、拆危房、发种苗……凡是要“分”的,必定站成两队。

举个新鲜热乎的例子:

上周,山东临沂“90 后”村支书王倩倩在抖音直播卖大樱桃,单场卖出 38 万元,却被本家二大爷指着鼻子骂“丢先人脸”。为啥?因为她没把链接先给“自己人”,而是让隔壁“老对头”家供货。二大爷拉了个“家族群”,连夜把王倩倩踢出去,还放话:“她再干下去,明年选书记别想让我们这一房投票!”

倩倩跟我语音时哭笑不得:“姐,我卖的是全村的樱桃,又不是卖我自家。”

一句话,圈子不打破,生意都做不大‍

----

数据不会说谎

据农业农村部 2024 年抽样,68% 的行政村在过去三年出现过项目“卡壳”,原因排第一的是“村民意见不统一”,远超资金短缺(22%)。

住建部门去年也统计:农村污水管网项目,平均落地周期 11 个月,只要涉及占路、占地,时间直接翻倍——全耗在“两拨人”互相拉锯。

----

有人就说了:“农村嘛,不就这样?窝里斗是传统。”

放屁——那是没看到“圈子一旦破了”能有多猛。

浙江松阳县“豆腐块”般大的横樟村,2018 年也分两拨:一拨姓叶,一拨姓包,井水不犯河水。后来县里引进民宿集群,要求整村流转。叶姓代表先点头,包姓死活不干。村支书想了个“土办法”——把两拨人拉到祠堂前,直播卖地租:

“今天要是签不成,隔壁村就把机会抢走,咱一分钱落不着。”

屏幕那头 3.2 万网友围观,弹幕齐刷刷刷“签!签!签!”

面子挂不住,不到半小时,包姓代表大笔一挥。现在横樟村民宿 38 家,2023 年分红 2100 万元,两家人合伙开酒吧,晚上一起弹吉他。

所以你看,不是农民短视,是没人帮他们拆掉心里那堵墙。

一旦圈子破了,利益绑在一起,谁斗谁就是跟自己钱包过不去。

----

那堵墙到底怎么拆?

光靠喊口号没用,得用“三把斧”

1️⃣ 把“分”改成“合”

贵州湄潭县去年搞“股份田”:土地不分到户,直接折股到全村,散户变股东。年底分红按股算,多劳多得,少吵嘴。2024 年 1 月首批分红 1.37 亿元,吵架率直线下降。

2️⃣ 让“两拨人”一起赚钱

甘肃临夏的马家庄,把扶贫车间做成“对赌”模式:村集体+两姓村民各出 30% 本金,政府补 40%,利润按出资分。机器一响,谁偷懒谁吃亏。现在 200 号工人里,两姓各占一半,每月 4500 块工资,见面先递烟,谁还顾得上翻旧账?

3️⃣ 把“对立”搬上阳光台面

广东佛山南海区“线上村民说事”小程序,实名发帖,直播投票,村务财务全公开。你想黑箱操作?群众弹幕分分钟教你做人。2023 年上线至今,农村信访量下降 42%,项目推进速度提 35%。

----

有人担心:“打破圈子,是不是连乡土人情都没了?”

错!真正的人情是共赢,不是绑着小圈子一起受穷。

就像我姥姥说的:“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锅里都见底了,勺子碰勺子,迟早磕掉牙。”

----

写到这儿,想起昨晚后台一条私信

“UP 主,我就是你说的‘另一拨’,每次开会我故意跟对面抬杠。看完你这篇,我突然想明白了——明年再这样,项目黄了,我孩子上大学的生活费谁给?”

我回了他一个,顺手丢给他横樟村的民宿招商电话。

----

农村最吓人的穷,不是存折上那几个零,而是心里那道“我们”和“他们”的线。

线不抹掉,水泥路永远差三百米,污水管永远挖不下去,直播卖樱桃也永远有人给你一星差评。

下次回老家,碰到两拨人吵架,别急着劝“和气生财”,先问一句:

“要是项目黄了,你们一年少挣多少钱?”

把账算清楚,比讲一百句大道理都管用。

毕竟,圈子不破,乡村不兴;钱包不鼓,谁跟你谈情怀?

来源:知命问道l清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