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筑牢青少年近视防控防线,让科学知识“走出课本、落地实践”,11月14日,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组织师生走进贵阳市眼健康科普馆,开展主题为“从科普馆到课堂:以‘眼’为媒,玩转跨学科知识”的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与跨学科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次活动
为进一步筑牢青少年近视防控防线,让科学知识“走出课本、落地实践”,11月14日,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组织师生走进贵阳市眼健康科普馆,开展主题为“从科普馆到课堂:以‘眼’为媒,玩转跨学科知识”的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与跨学科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次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解锁眼睛奥秘,在互动中掌握科学护眼技能,为科学素养与健康意识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贵州爱尔眼科医院小儿视光科医生王凤向学生系统讲解眼睛的生理结构、近视形成原理及科学防控方法,并针对当前青少年近视高发的现状,重点指出不良用眼习惯的危害,提醒学生高度近视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她鼓励学生坚持“20-20-20”用眼法则、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以科学方式守护视力健康。专业翔实的讲解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用眼理念,也让“近视可防可控”的科学知识深植于心。
在展区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参与了颇具趣味性的“躲避激光”互动游戏。游戏以激光模拟光线传播,学生需要通过调整身体姿势让激光穿越障碍并精准投射到目标区域。在紧张与欢乐交织的体验中,同学们直观感受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物理原理,也进一步理解了眼睛在定位、追踪光线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抽象的光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随后的物理课堂则从“眼睛如何看见”这一核心问题切入,将物理、生物与医学知识有机整合。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水透镜眼球模型”探究成像变化,通过手动调整透镜曲度模拟晶状体调节的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近视与远视的成因:曲度增大、焦距变短即为近视;曲度减小、焦距变长则产生远视。过去课堂中抽象的凸透镜成像公式,在此刻被转化为可触、可见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眼球成像的物理本质。
据了解,本次研学活动充分依托眼健康科普馆的资源优势,构建“馆校合作、医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在展厅中获得直观感受,也在医生的专业讲解中理解眼部疾病的成因与危害,在物理实验中完成从“认知眼睛结构”到“探究成像机制”的跨学科迁移。在这样一堂特殊的跨学科物理课中,“明眸成像”的科学原理与“护眼健康”的生活智慧相互交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强化了其对健康行为的主动意识。一次以“眼”为媒的跨学科之旅,正悄然改变着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
贵州教育报记者 何雨家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