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艺术长河中,名碑与佳跋相映成趣的案例并不鲜见,明代周天球为《李思训碑》所作题跋,便是这样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作为文徵明亲传弟子、吴门书坛的中坚力量,周天球以精炼跋文与精湛笔墨,为李邕这部"行书入碑"的典范之作增色不少,成为碑帖合璧的传世佳话。
在书法艺术长河中,名碑与佳跋相映成趣的案例并不鲜见,明代周天球为《李思训碑》所作题跋,便是这样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作为文徵明亲传弟子、吴门书坛的中坚力量,周天球以精炼跋文与精湛笔墨,为李邕这部"行书入碑"的典范之作增色不少,成为碑帖合璧的传世佳话。
《李思训碑》又名《云麾将军碑》,镌刻于唐开元年间,是李邕撰文并书的代表作。此碑以"寓奇变于规矩之中"的艺术特质享誉书史,笔力精劲、结字险奇,既传承二王风骨,又开创雄健豪迈的行书碑版新风,被康有为推为唐代必学三碑之一。历经岁月侵蚀,原碑早已残损漫漶,"仅半片石矣",宋元以降完整拓本愈发珍稀,这也为周天球的题跋埋下了伏笔。
周天球的跋文虽寥寥数语,却兼具史料价值与情感温度:"李昭公碑今尚在涿地,仅半片石矣,世行不惟无全文而模糊不能句点画俱难辨,余夙好之不得佳本,若此完整、清朗其为宋拓何,是当朋璧视之者也。"文字间既有对碑石残损的惋惜,更饱含得见宋拓佳本的狂喜,将一位书家对经典的痴迷与珍视展露无遗。
从书法本身来看,这则题跋尽显周天球的深厚功力。作为文徵明最赏识的弟子,他深得吴门书风精髓,又能自出机杼。跋文用笔温润苍劲,中锋行笔间兼具筋骨与韵味,结字严谨中见灵动,章法疏朗有致,与李邕碑文书风形成刚柔相济的呼应。其"秃笔取劲,姿尽骨全"的笔法特点,在短短数行跋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保持了题跋应有的谦逊克制,又不失个人艺术特色。
这则跋文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它搭建了唐明两代书家的精神桥梁。李邕以行书破碑刻正书之桎梏,周天球则以题跋延续经典的生命力,二者虽相隔数百年,却在笔墨精神上高度契合——都在传承中求新变,在规矩中见性情。对于后世学书者而言,这份合璧不仅是技法学习的范本,更昭示着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的真谛。
如今,我们品读这则跋文,既能领略李邕"龙跳虎卧"的盛唐气象,也能感受周天球"高华整丽"的吴门风韵。碑与跋的相映成趣,让千年书法史的脉络愈发清晰,也让我们读懂:真正的经典,永远在历代书家的珍视与传承中,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先生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