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CO-IP实验的姐妹们,你们是不是也经常面对条带神秘消失、模糊不清或者位置不对的困扰?我在实验室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终于总结出这些"流浪条带"背后的真相!
做CO-IP实验的姐妹们,你们是不是也经常面对条带神秘消失、模糊不清或者位置不对的困扰?我在实验室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终于总结出这些"流浪条带"背后的真相!
1️⃣ 裂解缓冲液成分或pH值不合适 🧪
🚫 问题:裂解液就像蛋白质的"泳池",成分和pH不对,蛋白质就会不舒服!
我曾经因为用了过于温和的RIPA缓冲液,导致膜蛋白根本没被有效溶解,白白浪费了一周的时间😭。分子层面上,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和pH会直接影响蛋白质的构象和相互作用!
💡 关键点:膜蛋白需要更强效的裂解液(含更高浓度SDS或去垢剂),而细胞质蛋白则可以用温和一些的。pH值偏离蛋白质等电点太远,会影响抗原表位暴露,导致抗体无法识别目标蛋白!
2️⃣ 抗体特异性或用量问题 🔬
⚠️ 曾经我就因为贪图便宜买了便宜抗体,结果西伯利亚产的抗体带我去西伯利亚旅游了一圈,连个影子都没看到🙃
抗体就像是在人海中找特定朋友的"眼睛",如果这个"眼睛"近视了(特异性低)或者数量太少,怎么可能准确找到目标蛋白呢?
分子层面解释: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不足,或者抗体用量不足,会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效率低下,IP效率直线下降!而过量抗体又会增加非特异性结合,让背景一片花哨~
3️⃣ 洗涤步骤过严或不足 🚿
这个真是太常见了!洗得太狠,条带被"洗没了";洗得太轻,背景脏得看不清条带😂
🌊 洗涤就像是淘金,水流太猛会把金子冲走,太小又洗不干净沙子。在分子层面,洗涤缓冲液的盐浓度和洗涤次数直接决定了弱相互作用是否被破坏!
记得有次我急着下班,洗涤时间缩短了,结果Western blot出来的条带背景高得像北京的房价,根本看不清目标条带在哪里😅
4️⃣ 样品制备过程中蛋白质降解 ⏱️
⚠️ 蛋白质就像冰激凌,放久了就"融化"了!
全程4℃操作不是随便说说的!我有次夏天实验室空调坏了,样品在室温放了不到半小时,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也没看到🙈
分子层面上,细胞裂解后释放的蛋白酶会迅速降解目标蛋白,特别是一些半衰期短的蛋白质。即使加了蛋白酶抑制剂,如果操作不当(如反复冻融、高温处理),也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或降解!
5️⃣ 蛋白质表达水平过低 🔍
这个问题超级烦人!明明设计的实验没问题,但是如果目标蛋白本身表达量就低得可怜,那CO-IP根本就是大海捞针啊!😫
我曾经研究的一个转录因子,表达量低到哭,试了3个月才优化出可见条带的方法。其实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许多关键调节蛋白(如转录因子、激酶)的细胞内含量本来就很低,仅为总蛋白的极小部分。
📊 提示:低丰度蛋白需要更多的起始材料(细胞/组织),更高效的IP抗体,甚至可能需要先进行蛋白质富集步骤!
毕合生物(www.bihebio.com)提供服务内容:分子生物学、免疫, 重组蛋白及ELISA相关、活性小分子化合物、高端化学、材料化学、细胞资源库与培养相关、生命科学、天然产物
来源:毕合生物M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