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日本市场?比亚迪用更“日本”方式破局,靠细节撬动万亿市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7:55 1

摘要:在丰田、本田盘踞的日本车市,外资品牌向来是“边缘玩家”——2024年外资份额不到20%,电动车渗透率更是发达国家垫底。但中国车企比亚迪偏要啃这块硬骨头,2023年进军日本后,如今又在10月抛出了新动作,用更“日本”的方式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丰田、本田盘踞的日本车市,外资品牌向来是“边缘玩家”——2024年外资份额不到20%,电动车渗透率更是发达国家垫底。但中国车企比亚迪偏要啃这块硬骨头,2023年进军日本后,如今又在10月抛出了新动作,用更“日本”的方式撕开了一道口子。

截至2025年9月,比亚迪在日本的门店已经从3年前的0家增至86家,比年初计划的80家还多了6家。不过比起门店数量,更值得说道的是最近横滨门店的一场“家庭体验日”活动。10月12日那天,门店没有摆促销牌,反而搭了儿童游乐区,准备了适合老人的防滑拖鞋,主推的就是专为日本设计的K-Car车型海獭(RACCO)。

现场有位住在横滨港未来区的渡边先生,带着父母和孩子来试驾。他之前开了10年丰田普锐斯,一直觉得电动车充电麻烦。销售人员没讲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直接演示海獭的侧滑门——老人不用弯腰就能上车,孩子的婴儿车侧着就能推进去。又打开车机里的“地震应急模式”,说明车辆在断电时能对外供电48小时,还能通过发光Logo在黑暗中定位。渡边当天就下了订单,他说“不是信比亚迪,是信这种懂我们的设计”。这个场景被比亚迪日本官微记录下来,成了最近传播很广的真实案例。

这种“懂”不是凭空来的。之前海豚车型为了适配日本立体车库,特意把高度从1570毫米降到1550毫米;右舵车的转向灯杆特意设在方向盘右侧,和日本本土车习惯一致。到了海獭这儿,调整更细致——车长3395毫米、宽1475毫米,刚好卡进K-Car的标准范围,WLTC续航180公里,完全匹配日本家庭短途出行的需求。10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海獭的预订单已经突破1.2万辆,铃木的经销商都在紧急调整优惠政策。

门店的服务也越来越“本土化”。目黑区旗舰店的中国员工都学了基础的敬语,电话邀约从不超过1分钟,结尾一定会说“不打扰您思考”。10月新增的永旺购物中心门店,还和商场合作推出“试驾送超市代金券”活动,吸引了很多家庭客群。销售人员佐藤之前在本田工作了15年,他说现在介绍比亚迪时,从不说“比丰田好”,而是算细账:“充一次电跑640公里,比卡罗拉混动一年省3万日元油费,保养费只有一半”。

除了纯电车,比亚迪10月中旬已经把DM-i插混车型引入日本,首批到店的是宋PLUS DM-i,含税售价498万日元,比丰田RAV4混动贵30万,但补贴后实际到手价更低。东京银座门店的销售说,最近来问插混车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在意“没有充电条件也能开”。

比亚迪日本社长刘学亮最近在采访里说“不做短期爆款,要做十年老店”。现在看来,这种贴着地面的努力正在见效。不是用中国的优势去硬闯,而是用当地的逻辑去融入,这或许就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最聪明的生存法则。

从陌生品牌到有人愿意为“懂”买单,比亚迪的日本之路证明,好的出海不是输出产品,而是输出共情。随着门店继续扩张,这个中国车企或许真能在丰田本田的老家,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