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乡镇干部都不愿当包村干部?说透4个难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6:17 1

摘要:咱身边不少乡镇朋友都说,现在宁可在办公室身兼数职,也不愿接手包村工作。按说包村干部是连接乡镇和村里的纽带,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角色,可为啥大家都避之不及?今天就用大白话唠唠实情,这背后的难处,真是不身在其中难体会。

咱身边不少乡镇朋友都说,现在宁可在办公室身兼数职,也不愿接手包村工作。按说包村干部是连接乡镇和村里的纽带,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角色,可为啥大家都避之不及?今天就用大白话唠唠实情,这背后的难处,真是不身在其中难体会。

首先最让人头大的是:责任比山重,问责没商量。包村说白了就是“包责任”,村里大小事都得扛着,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就说秸秆禁烧那阵子,包村干部得天天在村里巡逻,哪怕半夜发现火点,也得立马赶去扑灭,稍有疏忽被通报,考核就扣分;要是村里出现邻里纠纷没调解好、惠民政策没宣传到位,甚至有人信访,包村干部首先得被约谈问责。有个乡镇朋友吐槽,他包的村有户村民因为宅基地边界吵起来,明明村干部已经多次协调,可对方不满意就上访,最后挨批评、写检查的还是他,这种“连带责任”谁扛着都闹心。现在考核越来越严,容错机制还不够完善,真有种“在钢丝绳上走路”的感觉,生怕哪步没踩稳就出事。

其次是事情多到炸,分身乏术。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很多时候就是包村干部。每天的工作杂到离谱:上午要收合作医疗、给老党员送学习用书,下午得落实冬春救助政策、跟村干部对接冬小麦播种事宜,路上遇到村民反映问题还得当场处理;除此之外,还要填各种表格、迎各种检查,环境整治、产业推进、政策宣传,没一样能落下。年轻干部更惨,本身已经身兼办公室、业务股室的活儿,再加上包村,经常是白天跑村里,晚上回单位加班赶材料,连轴转是常态。有个年轻干部说,他包村后连续半个月没回过家,吃住在村里,累得整个人都脱了相,这种高强度谁顶得住?

再者是权小责任大,办事全靠“磨”。包村干部听着管事儿,其实没多少实权,更像个“传声筒”和“受气包”。上面布置的任务得不折不扣落实,可到了村里,涉及土地协调、资金申请、项目推进这些事,包村干部根本没决策权,只能一遍遍跟村干部沟通、跟村民解释。比如村里想修条便民路,包村干部得跑上跑下争取项目资金,可到了征地环节,有几户村民不同意,磨破嘴皮也没用,最后项目搁置,村民埋怨、领导问责,两头受气。还有搞产业扶贫引进种植项目,土地流转谈不拢,包村干部没执法权、没强制力,只能陪着笑脸反复协商,那种憋屈劲儿,没经历过的真不懂。

最后是待遇不匹配,晋升没盼头。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补贴,这话形容包村干部一点不夸张。很多偏远村离乡镇几十公里,开车得半小时以上,包村干部每周至少下村两三次,每月油费就得花几百块。要是公务员还有车补,事业编就惨了,全得自己掏腰包,可年底绩效考核多给的那点钱,跟支出比起来简直杯水车薪,有干部算过账,包村后每月油费500,年底才多拿1000,这积极性怎么提得起来?更让人寒心的是晋升,乡镇本身晋升渠道就窄,包村的辛苦大多是“隐性付出”,很难量化,很多干部干了一辈子包村干部,还是普通职员。虽然有定向招录公务员的政策,但名额少得可怜,大多人还是看不到盼头。

其实乡镇干部不是不想干事,谁都想在基层做出成绩。可责任重、事情杂、权力小、待遇低、晋升难这五大难题,像五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真心希望能多给包村干部一些理解和支持,明晰权责边界、提高待遇保障、畅通晋升渠道,让他们干事有底气、付出有回报,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扎根基层、服务乡村。

来源:小周讲历史悬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