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数字艺术艺委会2025年度全体工作会议暨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研讨会在中传召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2:07 1

摘要: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来自全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艺术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与行业标准,搭建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的高端平台,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艺术的教育、产业与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5月1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2025年度全体工作会议暨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研讨会在中传学术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来自全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艺术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与行业标准,搭建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的高端平台,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艺术的教育、产业与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美协数字艺术艺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数字艺术艺委会秘书长费俊,副主任王志鸥、洪荣满、靳军,副秘书长王雷,委员王帅、王乔、师丹青、吕继刚、李洋、高峰、盛瑨、覃京燕,秘书处张心怡、许洋洋、李海玲、王烨出席会议。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艺委会工作处副处长贺绚绚主持全体工作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相关章节,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关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指示。

王平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美术始终与社会进步、科技变迁和文化观念的革新同频共振,数字艺术已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民素质素养的提升,文化技术领域必须积极回应这一时代趋势。中国美协高度重视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艺委会需切实发挥绝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青年创作者的成长,进一步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与艺术促进科技创新的双向发展,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数字艺术生态。

廖祥忠指出,中国美协数字艺术艺委会作为国内数字艺术专业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肩负战略重任,应发挥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教育标准、行业标准等问题,推动数字艺术从技术突破迈向价值引领新纪元。要深入探索艺术美学、技术哲学、社会伦理等领域,发现真问题,做出真研究,检验真成果。要开拓跨领域融合、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实践,打破学校、学术界和行业间的壁垒,构建协同生态,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艺术伦理体系和评价标准,确立世界范围内数字艺术的中国学派。他强调,数字艺术的研究必须紧扣民族复兴伟业,将技术核心深度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主战场,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与文明传承的双向奔赴。

费俊汇报了艺委会章程草案及2025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将重点推进学术研究展、青年展等系列展览,加强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会委员围绕章程细则、行业标准制定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为艺委会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建设性意见。

▲ 贺绚绚主持全体工作会议

研讨会前,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校园。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王雷院长围绕学院发展历程与教学改革重要举措展开详细介绍,展示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并就目前学院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改革方案及相关议题与专家们深入交流。

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研讨会由费俊主持。副主任委员、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艺术总监王志鸥,副主任委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科智媒体艺术教研中心主任洪荣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清华美院教务学术主任师丹青,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数字艺术在科技赋能、文化叙事、策展实践等领域的前沿成果。

主题研讨环节,嘉宾们聚焦“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就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创作与产业的影响展开深度对话,提出了“构建人机协同的艺术新生态”“强化数字艺术的人文价值导向”等观点。

费俊结合在场嘉宾讨论,指出应紧跟AI时代潮流构建AI素养,围绕AI时代下人类主体性缺失的隐忧展开思考,提出“感能”概念。他认为,数字艺术从业者应理解创作技术逻辑,并保有可贵的具身化经验,从而结合智能技术实现数字艺术的新型创作表达。

廖祥忠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未来必然进入到人机协同创作的时代,如何驾驭AI、保持人的主体性是数字艺术艺委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数字艺术教育需肩负起塑造人类价值、培育人机共处能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时代责任。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对之策,提出要坚守“以人为本体”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数字艺术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美协数字艺术艺委会在数字艺术发展新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合作、协同创新,挖掘数字艺术在新时代美术中的发展潜力。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相关推荐